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的诗句

2024-09-1001:41:44常识分享1

值此金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重阳节,让我们共话它的风俗习尚。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菊花节、茱萸节,是每年农历九月的初九,乃华夏传统佳节。九在新旧历中阳数之极,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历经岁月磨砺,自战国时期至今,重阳节传承千古,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深厚情怀。

溯源重阳

重阳节的源起与农耕息息相关。农耕岁月由播种、生长、收获、储藏组成,秋天便是收成之时,古人字典对“秋”字的训释中也有“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的含义。华夏自古立足农业耕种,丰收的果实于秋季到来,秋之喜悦不言而喻。经年累月劳作耕耘后,丰收的喜悦激发了“重阳节是农民庆祝丰收”的猜想。

习俗风貌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包括游赏秋色、登高远眺、赏菊采茱萸、食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重阳节与三月初三的踏春有相似之处,重阳节当日,阖家出游,登高望远成为重中之重。

登高祈福

重阳节登高之俗由来已久。入秋时节,冷空气南下,雨水渐少,天高气爽,九月的秋日恰到好处。登高远望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驱病祛邪。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也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足见登高的流传甚久。南京地区也流传有“春牛首,秋栖霞”的说法,寓意春天去牛首山踏青,秋天去栖霞山登高。

品尝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发糕,是重阳节的传统美食。糕上会插五色小旗,并印制两只羊形图案,寓意“重阳”。有些地区在九月九日清晨,将一片糕饼放置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喃喃祝祷,希望子女步步高升。另有些地区则在寿辰回礼时赠送糕饼,以祝高寿长久。

欢庆女儿节

有些地区视重阳节为“女儿节”,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回娘家团圆,享用花糕,娘家也会给女儿、外孙赠送糕饼,寓意步步高升。除了吃重阳糕,บางพื้นที่มีรับประทานเนื้อแกะด้วย。“羊”音同“阳”,符合重阳节含义。羊肉性温,益气补虚,于秋季食用,更有防寒进补之效。

赏菊吟秋

菊花乃我國名花之一,与梅、兰、竹并称“花中四君子”。菊花高潔质朴,故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名句。唐代孟浩然也在《過故人莊》中寫道:“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饮菊花酒

古时的菊花酒,需在重阳节前一年酿製。九九重陽這天,採摘初開的菊花和翠綠的葉子,与酿酒的粮食混合,直至第二年重阳饮用。相传饮用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佳节来临,秋高气爽,菊花盛开,三五好友相约赏菊饮酒,别有一番趣味。文人雅士更能在赏菊饮酒中吟诗作画,留下千古佳句。菊花含有多種營養成分,重阳佳节饮用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在古代,菊花酒被视为重阳必饮的“吉祥酒”,寓意祈福避灾。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朝尤为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辟邪消灾,他们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制成香囊携带。除了佩茱萸,女性还有頭に戴菊花的習俗。唐朝已有此俗,后代沿襲。古代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故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養身祛病。唐朝时,佩戴茱萸和簪菊花已很常见。茱萸芳香浓郁,能驱虫除湿、驱风邪,还能消食积、治寒热,故重阳节人们喜爱佩戴茱萸以辟邪祈福。

游艺活动

古代有些遊牧民族在重陽節會舉行圍獵、射箭、賽馬等活動。由於秋季多風,放風箏也是重陽節的重要活動,放風箏也寓意著辟邪驅疫。

我国将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设立为老人节,旨在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2006年,重阳节正式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物展示

青花万寿纹尊(康熙)

  • 高77厘米
  • 口径37.5厘米
  • 足径28厘米

此尊胎体厚重,外壁密布青花篆体“寿”字,笔迹清晰,被称为“万寿”。尊上是否真的书写了一万个“寿”字,让我们依次数一数:

  • 口部上沿:两周,每周77个字,共144字
  • 口部侧沿和圈足外沿:每周48个字,共96字
  • 器身:竖列75行,横置130排,共9750字

合计共计10090字,并非一万个。值得注意的是,尊上的“寿”字书体丰富多样,包括篆书、行书、草书和隶书,每种书体又有多种变化,如篆书包括大篆、小篆和鸟虫篆等。尊的内壁施以白釉,底部呈沙底。虽然尊上无款识,但传承有序,在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大寿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