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到一半最美,酒喝到微醺最妙。
人生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像一杯茶,开始苦涩,后面回甘;
也有人说像一朵花,盛开后凋零;
更有人说像一盘棋,落子无悔。
我认为,人生就像美酒。
打开酒瓶,淡淡的或浓浓的酒香扑鼻而来,如同我们人生的滋味,苦乐参半;
细细品尝一口,醇厚或烈性的酒液冲击着感官,仿佛我们人生的经历,平淡或波澜壮阔;
轻轻咽下,酒香在口中回味,余韵悠长,就像我们人生的沉淀,愈加丰盈。
人生如酒,一饮一酌,是人生的常态;
人生如酒,半醉半醒,是人间的百态;
人生如酒,愈酿愈醇,是一生的福态。
人生如酒,不同的人品出不同的味道
一杯美酒,有的清香,有的浓烈,有的苦涩,有的甘甜。不同的人品出不同的味道。
但有时候,酒还是那杯酒,品酒的人不同,酒的味道就变得千变万化。
人不同,心境也不同。
面对同样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态度,最终的结果也大不相同。
从前,有三个工匠一起盖房子。
一天,路过的人好奇地问:“你们分别在做什么呢?”
第一个工匠一脸无奈地说:“你没看到我在砌砖吗?忙得不得了。”
第二个工匠则笑着回答:“我在帮助别人盖房子,盖好这间房子就能住很多人,我也能赚很多钱。”
第三个工匠自豪地说:“我正在建设这座城市,我希望将来每个人都能住进我盖的房子,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
十年后。
第一个工匠仍然埋头砌砖,没有丝毫改变。
第二个工匠成为了工程师,在工地上指挥别人做事。
而第三个工匠则成为了城市设计师,在他的规划下,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在这个故事中,三个工匠最初都在做相同的事情,但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却截然不同,造就了他们截然不同的未来。
想想唐代诗人李白独自一人在月光下喝酒,就能写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千古名句。
人生就像一杯美酒,想品出什么样的味道,就看自己如何把握。
人生如酒,有时清醒有时醉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故事:
一个木匠带着徒弟们去齐国,路上遇到一棵巨大的栎树,光它的树荫就能遮蔽上千头牛。
徒弟们都围着观看,但木匠却连看都不看,径直走过。
徒弟们追上木匠,问道:“师傅,自从我拿起斧头以来,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树木,你怎么连看都不看呢?”
木匠说:“用这棵树做船会沉,做家具会腐烂,做棺材会朽坏。它毫无用处,我何必去看它。”
当晚,大栎树出现在木匠的梦中。
它对木匠说:“你说的那些有用的树木都被砍伐了,而我之所以能存活万年,恰恰是因为我的无用。”
木匠醒来,瞬间明白了:有用与无用总是相对的,有用的东西最后都会被消耗,而“无用”的东西反而自在逍遥,自得其乐。
有用或无用,不正是人生中半醒半醉的状态吗?
清醒有为,醉无为。
正是这种结合,人生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古人说:“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人们常说人生要“难得糊涂”,太过清醒让人觉得世态炎凉,太过迷醉又会让人觉得浅薄虚幻。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人生最好的状态就像饮酒,莫过于一半清醒,一半醉。
人生如琼浆,越醇越香
众所周知,酒的酿造愈久,香气愈浓,滋味愈醇厚。
人生亦是如此,唯不断拓宽眼界,积累阅历,方能使人生底蕴愈显丰厚。
清代有一人,自幼酷爱读书,但屡试不第,然未尝懈怠。
为追逐梦想,他于乡野教书之余,仍孜孜不倦备考。
爱妻亡故,悲痛交加,生活艰辛,却未曾击垮他的意志。
此后,他全身心投入于研读典籍,不断开垦知识新域。
为求创作灵感,他广施茶烟,在乡间道旁的大树下铺席而坐。凡过往者,若能提供民间故事,即可免费享用茶烟。
日积月累,他广纳素材,勤于笔耕。
历经廿载,终成名垂中外的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
此人,即清代文学大家蒲松龄。
作家莫言曾言:
“当你的才华尚未能支撑你的野心,便当沉下心来学习;
当你的能力尚不足以驾驭你的理想,便当稳下心来磨砺。”
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沦为奴隶。三年后,重返越国。
为报仇雪耻,勾践表面臣服,暗中操练精兵,夜宿柴草,悬胆屋中,以苦味不忘国耻。
经多年休养生息,勾践终待时机成熟,灭吴国而复越。
人生如酒,不酿不知香醇。
愈能沉潜积淀,愈能领悟柳暗花明。
二旬人生,如醇厚之啤酒,微苦青涩,却爽快激扬;
三旬人生,如浪漫之香槟,微醺中带一丝危险,成熟而不失天真;
四旬人生,如醇美之红酒,清香甘冽,历经世事而温润从容;
五旬人生,如醇厚之白酒,辛辣醇香,历尽沧桑而意气风发。
古语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人生苦短,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尽情享受当下。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