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2024-09-1101:00:26百科知识1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山西省平定县地处太行山中,地理位置偏僻。平定方言保留了许多远古的发音和字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堪称语言演变史上的“活化石”。

由于历史久远和文化积淀深厚,家乡方言中的一些词语常常令人困惑,“闹不明白”。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山西平定天宁寺双塔

例如,擦脸、擦泪、擦桌子等动作,在平定方言中并不是用“擦”这个字表述,而是使用“qiè”(音窃)。这个“qiè”字究竟该怎么写,许多人对此苦恼不已,《康熙字典》也未能给出答案。

实际上,这个字一直都被收录在《康熙字典》中,只不过它没有被人遗忘,而是出现在日常生活中。“qiè”就是“揩”字。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揩”字读作kāi(音开),有擦拭的意思,常用的词组包括“揩拭”、“揩抹”和“揩桌子”。还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叫“揩油”,意思是指占别人便宜或利用公家的资源为自己谋取利益,在风月场所也指男性对女性的轻浮行为。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上海老城区弄堂

“揩油”是一个方言词,上海人经常使用,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上海人创造的。确实,“揩”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几乎不用,但在苏沪一带的方言口语中却很常见。

苏州人说话轻柔,他们将“揩”字读作ka(音咖),比如“揩面、揩布、揩台子”等,听上去宛如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揩”字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典籍中。《文选·张衡〈西京赋〉》中写道:“揩枳落,突棘藩。”唐代李善注:“《字林》曰:揩,摩也。”

《字林》是一部按字形部首编排的字书,由晋代吕忱编撰,共七卷,现已失传。三国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中也记载:“揩,磨也。”这些解释都指向了“摩擦”的意思。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古代典籍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揩”字,但与他同时期的张衡在《西京赋》中却使用了这个字。至于原因何在,不得而知,或许是因为“揩”字比较生僻,用得少,所以没有受到许慎的重视。

事实上,“揩”字在汉代之前的典籍中很少出现。除了张衡的《西京赋》外,似乎只有成书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一处用例:“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这里的“揩”意为“摩擦”。

虽然许慎的《说文》中没有“揩”字,但有“摡”。《说文•手部》中解释道:“摡,涤也。《诗》曰:‘摡之釜鬵。’”

《周礼•天官•世妇》中也提到:“世妇掌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官而濯摡”唐代郑玄注:“摡,拭也。”

《诗经》和《周礼》中的“摡”字都有“洗涤、洗拭”的意思。章太炎在《〈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中解释说:“今揩抹之揩当作摡。 溉为灌溉, 摡为涤摡。”章太炎先生认为,今天用于表示擦拭的“揩”字,本字应为“摡”,这是一种观点。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古代典籍

“揩”字在《广雅》和《字林》中被收录后,成为了一个常用的字,在典籍中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

魏晋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出现了17处“揩”字,均为“摩拭”的意思。擦拭的对象主要包括木器(木画、木箱、木枕等)、动物皮毛(羊毛、豚毛)、用具(釜)、农产品(瓜、藕)、人体部位(唇)、伤口(疥)和建筑(墙壁)等。

例如,《齐民要术•菹绿第七十九》中写道:“净揩釜,勿令渝,釜渝則豚黑。”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制作白煮乳猪时,一定要将锅擦拭干净,不能让锅变色,否则煮出来的乳猪也会变黑。

《旧唐书·音乐二》中记录了一种打击乐器:“答腊鼓,制广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俗谓之揩鼓。”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中唐 敦煌莫高窟第112窟中的“答腊鼓”

揩鼓在莫高窟第112窟的壁画中有所呈现。壁画中,鼓面向上,左手持鼓,横置于胸前,右手手指在鼓面作揩拭的敲击动作。这种演奏方式与今天的口鼓类似,但揩鼓只能单面击打。

北宋苏轼的《如梦令》中也有“揩”字:“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十八日,苏轼调任汝州,途中在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雍熙塔下的浴池洗浴。可能是搓澡工下手过重,也可能是东坡居士心中有所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如梦令》,说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仔细看,这两个东西在我身上都没有。我告诉擦背的人,劳累你整天挥动胳膊了。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我的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古代典籍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技艺》中也提到了“揩”字:“后有太常

敦煌莫高窟第 159 窟《弥勒经变》壁画生动描绘了一位男子口腔卫生的场景:他光着上身,头上无发,脖上围着围巾,跪在地上,左手持净瓶,右手拇指微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轻握,用食指揩齿。旁边还站立一人,身穿红袍,双手捧着毛巾伺候着。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敦煌莫高窟 159 窟揩齿图是最早关于刷牙历史的描绘

在古代,人们常常忽略口腔卫生,导致龋齿(虫牙)的发生。牙疼虽不是大病,但也是十分痛苦的。中医讲究标本兼治,所以经常使用苦参漱口来治疗龋齿。

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中大夫患有龋齿,名医淳于意(又称仓公)一番望闻问切后,开了个方子,让他用苦参汤漱口,没几天虫牙就不疼了。”

苦参伤肾,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一则关于苦参伤肾的记载。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中草药材苦参

他提到自己常感腰痛,每次久坐之后,起身行走,必须先慢慢挪动十几步,才能正常行走。一次,一位武官看到沈括行动不便,便问他:“你是否经常用苦参汤漱口刷牙?”沈括回答说:“是啊,已经用了好些年了。”武官说:“苦参这种东西对肾不好,时间久了,会导致腰疼,行走不便。”

后来有一位太常少卿叫舒昭亮,也和沈括一样,经常用苦参刷牙,同样有腰痛的毛病。自得知苦参的副作用后,他便停止了用苦参漱口刷牙,不久腰痛的毛病也就不药而愈。

到了元明清时期,“揩”的用例就更多了,主要见于小说、戏曲中,而且用法与今天几乎一致。

元代高文秀《双献功》第一折:“有人唾在兄弟脸上呢?宋江云:‘揩了。’”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古代典籍

明代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六回:“小人走上假山,扒在墙头,闭上楼窗,把楼上血迹揩净,一路并无一点血痕。”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七回:“(三藏)欲待要哭,又恐那寺里的老和尚笑他,但暗暗扯衣揩泪,忍气吞声,急走出去,见了三个徒弟。”

明末清初西周生《醒世姻缘》第三十四回:“狄员外一面叫人揩桌子端菜。”

综上,“揩”表示“擦拭”的意思,在历朝历代的典籍记载中,都与山西方言中的“qiè(音窃)”字相符。但问题又来了,虽然含义相同,但读音却不同。无论是汉代《说文》中的“摡”,还是三国时期《广雅》中的“揩”,都与晋方言中的“qiè(音窃)”字发音不同,如何确定此“揩”即彼“qiè(音窃)”呢?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古代典籍

章太炎先生认为摡是“揩”的本字,《说文》注音为“古代切”,这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称作反切法,即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比如“古代切”,前字声母为g[哥],后字韵母为ai[哀],声调为去声,用现代汉语拟音,可折合为gài(音概)。

我们都知道,汉字的语音是发展变化着的。如果你穿越到汉朝唐朝,根本就听不懂人们在说什么。“揩”字的读音,也是这样的,在不同时期的发音各不相同。

揩,在三国时期的《字林》中注音为“口阶切”,唐代《唐韵》为“口皆切”,其在中古为溪母皆韵平声字。说明汉朝到唐朝一千多年来,“揩”字的读音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古代书籍

所谓“溪母皆韵”,是指古代音韵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古代没有汉语拼音,便用一些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和韵母,追溯上古的语音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

溪母有[kʻ] [tɕʻ]两读,对应的今音分别是k[科]和q[欺]。皆韵为[iɛ],对应的汉语拼音为ie[耶]。“口皆切”在中古语音系统中有两读,折合成今音,一是kai(音开),一是qie(音窃)。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康熙字典》中的“揩”字条

这一点,在《康熙字典》中有明确记载:“揩,《集韵》《韵会》《正韵》丘皆切,并楷平声。”是说“揩”字在宋朝《集韵》、元朝《韵会》、明朝《正韵》中,均有两读,一是“丘皆切”,折合今音为“qie(音窃)”;一是“楷平声”,折合今音为“kai(音楷)”。

山西平定方言中,把“揩”读作“qie(音窃)”,正是将已经消失的一个中古语音很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表示“擦拭”义的同义词,无论是在普通话中,还是在各地方言中都有很多,除“揩”之外,比较常见的,还有“拭”“抹”“擦”“搌”等。

这几个词,在山西很多地方方言中皆有使用,虽然它们历史层次、意义范畴皆有交叉,但在日常使用中,很少会造成混淆。

擦桌子拼音 擦玻璃的拼音

汉字“拭”、“抹”、“擦”、“搌”的演变与意义
一、汉字“拭”
“拭”字出现于《尔雅·释诂下》中,“拭,清也。”,意为擦拭、洗刷。西晋郭璞注解道:“抆拭扫刷皆所以为洁清。”《广韵·职韵》记载:“拭,拭刷。”
早期,“拭”的应用范围较窄,主要用于擦拭圭、璧等玉器。如《仪礼·聘礼》中所述:“贾人北面坐拭圭。”“陈皮北首西上,又拭璧。”
东汉以降,“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可用于人的眼睛、脸部等身体部位,也可指物品间的摩擦,并延伸出抽象含义。成语“拭目以待”出自《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张敞传》:“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倾耳,观化听风。”
二、汉字“抹”
“抹”字出现相对较晚,约始见于唐宋文献中。
唐代诗僧寒山的诗句:“买肉自家噇,抹觜道我畅。”“抹”意为擦拭,但也有解作“涂抹”的可能,语义不明确。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有:“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此处,“抹”指一种弹奏弦乐器的指法,即食指向内摩擦琴弦。
明清时期,“抹”的使用频率大幅提升,应用范围也大大拓展,除了“涂抹”“涂敷”“擦拭”的含义外,还衍生出“割”“捻”“绕”“看、瞄”等义项。如:
- 《红楼梦·第九二回》:“把带的小刀子往脖子里一抹,也就抹死了。”
- 《儒林外史·第三三回》:“韦四太爷两手抹著胡子,哈哈大笑。”
- 《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抹过林子,显出一个大寺院来。”
- 《董西厢·卷一》:“见人不住偷睛抹。”
三、汉字“擦”
“擦”字在明代《篇海》《字汇》中有收录,意为“摩之急也”,即迅速摩擦。这一含义已不能用于“擦泪”“擦脸”等动作,主要描述擦拭工具。如:
- 《西游记·第七四回》:“(长老)急唤仙童看茶,当有两个小童,即入里边,寻茶盘,洗茶盏,擦茶匙,办茶果。”
- 《西厢记·第三折》:“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怎么不见红娘来也呵?”
到了清代,汉字“擦”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既可擦拭“眼”“脸”等人体部位,也可以擦拭“桌”等用具。如:
- 《歧路灯·第八七回》:“心中好不喜欢,不禁掉下泪来,暗暗的擦眼。”
- 《红楼梦·第七六回》:“众媳妇另行擦桌整果,更杯洗箸,陈设一番。”
四、汉字“搌”
“搌”字在《唐韵》中有收录,宋代李诫《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炼桐油》中有用例:“如施之于彩画之上者,以乱线揩搌用之。”此处,“揩搌”意为“拭抹”。
在方言中,“搌”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应用较少。在山西方言中,“搌”仅见于“搌布”一词,其与“抹布”的区别在于:搌布主要用于擦拭锅碗等清洁物品,抹布则用于擦拭非清洁物品。(来源: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