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公式 牛顿莱普尼茨公式

2024-09-1101:39:02生活经验1

以量子力学为锚,追溯普朗克与自然单位的起源

回溯到20世纪,马克斯·普朗克是物理学领域举足轻重的先驱。1900年,他的黑体辐射公式革新科学界,提出能量以离散“量子”的方式释放,揭开了量子物理学的序幕。这开创性的贡献为他赢得了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引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数值。这个物理常数指引我们探索物理学极限,对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和人类对亚原子世界的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普朗克认为,理想中的共振器只能以某个最小能量单位改变能量,这种能量(E)与相关的电磁波频率(ν)正相关。它可表示为E = hν,比例常数就是h,后来被称为普朗克常数。之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将其拓展到对光子能量的描述中,并利用光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普朗克常数及其衍生的约化普朗克常数(ħ≡h/2π)揭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性质。从尼尔斯·玻尔的原子模型到维尔纳·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从构建波粒二象性桥梁到精确定义“千克”,普朗克常数已成为量子力学甚至物理学中最关键的数值之一。以它为基础衍生的物理量成为引领科学家探索极限的指路标。

根据狭义相对论长度收缩时间膨胀,两个相对运动的观测者对待时间和长度的看法永远不同。真的是这样吗?他们在任何单位下测量长度和时间的确可能存在分歧。某些“绝对”的长度和时间由宇宙的本质决定这些长度和时间完全由物理定律中普遍存在的常数定义,并且对遵循与我们相同物理定律的任何个体,无论是身处太阳系还是比邻星系,都是相同的。普朗克长度P普朗克时间tP就是这样的物理量,其定义基于三个基本常数:约化普朗克常数(ħ)、万有引力常数(G)和真空光速(c)。
普朗克长度极其微小,以国际单位制表示约为1.6×10-35米,相当于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米。如果你对于这种量级毫无概念,不妨想象:原子的尺度大约为0.0000000001米,这意味着普朗克长度是肉眼可见最小物质的十万分之一。假设你以每秒1普朗克长度的速度测量原子的直径,所需时间相当于目前宇宙年龄的一千万倍。普朗克时间则是光以真空光速穿过普朗克长度所需的时间,约为5.4×10-44秒

事实上,自马克斯·普朗克以来,物理学家们已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自然单位体系,统称为普朗克单位。普朗克单位不仅包括时间和长度,还涵盖质量、温度等众多物理量。除了c、G和ħ,其他涉及到的普适常数还包括玻尔兹曼常数(kB)。(有时还会加入库仑常数,ke。)

在物理学中,常量的数值依赖于所选择的单位制。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单位对理解日常现象很有用,但它们并不总是适合描述宇宙的复杂本质。为了构建一个更普适的单位系统,物理学家提出了普朗克单位,它完全由基本常量(光速c、万有引力常数G、约化普朗克常数ħ和玻尔兹曼常数kB)的组合导出。在这个系统中,这些基本常量被简化为1 (c = G = ħ = kB = 1),使得其他物理量(如普朗克时间tP、普朗克质量mP)也变为1,形成一套完整的单位系统。

普朗克单位并非仅仅是数学上的巧合。它们代表了宇宙最初时刻的特征。根据标准的大爆炸模型,宇宙诞生于一个极端的时刻,当时的时间、温度和密度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这些参数都与普朗克单位相关。比如,宇宙在普朗克时间内就经历了巨大的膨胀,光子的平均能量接近普朗克能量。

普朗克单位还揭示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尺度——普朗克尺度。在这个尺度下,时空的表现与宏观世界截然不同。时空不再是连续平滑的,而是充满着巨大的涨落,就像量子泡沫。弦理论认为,弦的特征长度就位于这个尺度上。

普朗克长度被认为是基本尺寸的极限,是我们所能探测到的最小距离尺度。要探测这个尺度上的物体,需要极高能量(普朗克能量)的粒子,这种粒子与目标物体发生碰撞时会导致黑洞的形成。即使继续提高能量,也只能让黑洞更大,无法真正深入到普朗克尺度。

我们对于普朗克尺度以下的物理现象了解甚少。普遍认为,已知的物理学定律在超越普朗克尺度后会失效,甚至相对论物理学也需要进行修正。例如,普朗克长度和普朗克时间由基本常量定义,对所有观测者都是相同的。那么在这个尺度上,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效应如何解释?在运动参考系中,似乎需要对狭义相对论进行修正。为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新的理论,例如,双重狭义相对论(DSR)试图将普朗克尺度纳入相对论框架。

关于普朗克尺度的本质仍然充满了未知和猜想。我们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理解这个尺度下的宇宙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