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和杨绛是什么关系

2024-09-1202:05:32综合资讯0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出生于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自称希逋,后署名齐奘。他是享誉世界的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并担任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精通英语、德语、梵文、巴利文,略懂俄文、法文,尤其专精于吐火罗语(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分布地域广泛)。他在东方学、佛学、吐火罗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在中外文学、文艺理论等领域也有显著建树。他的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计24卷。生前曾撰文辞让“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等荣誉称号。

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和杨绛是什么关系

人物生平

季羡林学习经历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的一个农民家庭。

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前往济南投奔叔父,入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和1920年,先后就读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和济南新育小学。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入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研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经典著作,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后,在正谊中学度过半年高中生涯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季羡林辍学一年。在此期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以希道为笔名,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作品,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最终选择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在清华大学期间,发表了十余篇散文和多篇译文。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校担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季羡林报名应考并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密特教授、西克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以及俄文、南斯拉夫文和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毕业于哥廷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几年,继续用德语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季羡林工作经历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务一直担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季羡林辗转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同年秋,在陈寅恪的推荐下,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回国后,季羡林重点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颇具学术价值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年2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和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作为中国文化使者先后出访了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家。在“文革”期间,遭受“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

1979年,担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

1980年,担任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1年,担任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兼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1984年,担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1985年,担任中国作家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8年,担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并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和泰国。

1990年,担任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27秒,季羡林逝世。

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和杨绛是什么关系

个人生活

季羡林家庭情况

长辈:季羡林祖父季老苔,父亲季嗣廉,母亲姓赵,都是农民。季羡林有一个叔父叫季嗣诚。1929年,当季羡林由于经济原因面临赴德留学的机会时,他的婶母艰苦度日,卖过小摊、破烂,勉强度日,供养一家人的生活。季羡林的婶母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学习医术。因其母亲早逝,无人操持她的婚事,一直待字闺中,成为“老姑娘”。年近四十才嫁与季羡林的叔父为续弦。

妻子: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彭德华自幼丧母,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一辈子没有与任何人发生争吵。作为儿媳,她孝敬公婆;作为母亲,她慈爱儿女;作为妻子,她忠诚、服从、爱护丈夫。她是一个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

儿子: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在4万元的丧葬费用中,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出资2万元。父子双方为此争执不下,最终关系恶化。季羡林曾扬言要与儿子断绝关系。季承自小缺乏父爱,父子关系本就淡漠。

1995年,季羡林与儿子的矛盾公开化,最终决裂,父子交恶13年之久。13年后,双方终于和解。2002年,季羡林住进301

著名学者季羡林生前与鲁迅私交甚笃,其翻译造诣同样享誉中外。季羡林晚年仍笔耕不辍,缘由之一便是董秋芳老师的激励,令他毕生難忘。

1946年,臧克家造访李长之时巧遇季羡林,由此结识。1949年初春,二人在北平再度重逢。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大力支持季羡林入党。1978年左右,臧克家再见季羡林,髮色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其髮絲早已盡染霜雪。這番對比让臧克家感慨万千,遂赋诗一首贈予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和杨绛是什么关系

名人轶事

季羡林声名鹊起

1947年夏,季羡林重返故鄉濟南。在走亲访友期间,应酬不断,惊动了时任山东省主席王耀武。王耀武将季羡林請至官邸赴宴,並表示欢迎他回乡效力,更派遣專人送上麵粉、白糖等禮物,禮品車隊停放于佛山街兩里路之外,季羡林之名自此家喻戶晓。

季羡林回乡祝寿

每年季羡林的生日(8月6日),親朋好友、学生弟子、各级领导乃至外国大使皆會爭相祝贺。2001年8月,聊城、临清两市市政领导恭请季羡林回乡,备办寿宴为其九十岁华诞祝寿。在回乡行文《故乡行》时,季羡林在文末备注道:“八月六日——我顺便在这里说明一件事:我的生日从旧历转换成公历是八月二日。”

季羡林德国情缘

季羡林留德期间,经友人田德望结识了邻居迈耶一家。

季羡林当时正為博士论文煩惱,論文需先打出清稿再提交教授審閱,但自己并不会打字,邁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恰好會打字,且乐意为季羡林效勞。季羡林获得博士学位后,又續留在德国多年,期间创作过多篇长篇论文,皆由伊姆加德小姐打字。直到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一直與伊姆加德小姐保持联系,常登门拜访打字。

隨著时间的推移,季羡林与伊姆加德小姐产生了感情。季羡林常常前往迈耶家作客,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是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小姐身边。一对异国青年坠入爱河,但季羡林却陷入矛盾与痛苦之中:自己已是有妻有子之人,虽然这是一场沒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但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与伊姆加德相恋不仅仅意味着对妻儿的不忠和抛弃,更意味着将身边至亲推向痛苦的深渊。然而割舍这段感情,又会让深爱着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心。最终,季羡林做出了抉择,返回中国,并与伊姆加德小姐斷絕联系。

1991年,80岁的季羡林在撰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首次披露了这段50年前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有读者读后为之感动,辗转来到哥廷根找到了伊姆加德小姐,发现她终身未嫁,陪伴着一部老式打字机,苦等了60年。为了季羡林,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和爱情。

季羡林情系家乡

季羡林一直支持聊城大学的发展,多次到访并欣然受聘为名誉校长,与家乡学府结下了深厚情缘。

1981年,聊城师范学院正式成立后次年,应邀出席新生开学典礼,并举办了《从比较文学谈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学术讲座,成为聊城大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批聘请的校外兼职教授。1982年10月10日,被聘为该校名誉院长,还挥毫题写了“鲁西最高学府,山东璀璨明珠”、“聊城师范学院图书馆”等题词。1999年建校二十五周年,又题写了聊师校训“敬业、博学、求實、创新”,并从北京赶来參加校慶活动。

教育部批准聊城大学更名后,他又为学校题写了“聊城大学之成立,誠所谓顺乎天理,应乎人情之盛举。行将见桃李遍鲁西,文风满山左,流风余韻普及神州矣。为鲁西庆,为山东庆,为祖国庆!”的贺词。2002年9月26日,聊城大学揭牌仪式上,北京大学副校长郝斌代表北大和季羡林先生专程到校参加仪式,并带来了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解放军301医院病榻上写的《聊城大学揭牌仪式上的发言》,他代表季羡林接受了名誉校长的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