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百戏之祖之称的剧种是 有百戏之祖之称的句式

2024-09-1202:54:37生活经验1

昆曲:古老艺术的“网红”之路

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邱冰清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剧团复工,昆曲在家乡——苏州和上海的舞台上重放光彩。

作为“百戏之祖”,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堪称我国非遗的瑰宝。

昆曲最初以清唱为主,明代中叶,魏良辅创造了“水磨腔”,并在昆山人梁辰鱼的努力下,诞生了昆曲第一部作品《浣纱记》,标志着昆曲从雅士清唱发展成为完整的舞台戏剧。随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等名作,进一步推动了昆曲的繁荣。

清代中叶,昆曲影响遍及全国,推动其他剧种的改良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的昆曲融合了歌唱、舞蹈、戏剧和技巧,展现了我国古典戏曲强大的生命力。

当代戏曲编剧魏睿发现,昆曲穿越时空,依然具有引人瞩目的“网红”基因。他认为,昆曲的曲调在当时就如同流行歌曲,即使过去了数百年,依然能吸引现代观众。

例如,昆曲的创始人魏良辅和梁辰鱼,都通过亲身实践来完善昆曲的唱腔和创作,他们如同第一代昆曲小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昆剧团如果没有好的小生,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子。”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说:“昆曲离不开小生,它是主角。”

蔡正仁师承昆曲名家俞振飞和沈传芷,他以演绎《牡丹亭》的柳梦梅、《长生殿》中的唐明皇而闻名。他还曾在昆剧《曲圣魏良辅》中扮演魏良辅,向昆曲祖师爷致敬。近年来,跟随蔡正仁学习小生行当的青年演员有所增加,其中张军、黎安、胡维露、张争耀等已成为活跃在一线的昆曲演员。

如今,昆曲工作者正主动适应网络时代,让“水磨腔”不再曲高和寡,吸引更多知音。以《牡丹亭》为例,近年来涌现出了各种版本,包括厅堂版、传承版、精华版、园林版、青春版、中日版等,展现了昆曲的繁荣与创新。

疫情的发生,也加速了昆曲舞台与科技的融合。江苏省昆剧院通过“5G声声慢”活动,重新拉开了昆曲的表演大幕。

昆曲的一唱三叹,与5G技术的低延时、高速率完美契合,可以减少画质传输损失,增强观赏体验。在南京兰苑剧场,一场昆曲直播吸引了2000余人观看,网友纷纷表示“演员的表情不用靠想象了”“太清晰了”。

除了5G直播,江苏省昆剧院还将VR技术融入昆曲实景演出《桃花扇》,观众可戴上3D眼镜,通过手机客户端自由选择视角观赏演出。

科技与非遗的结合,不仅让昆曲焕发了新活力,也降低了人们欣赏昆曲的门槛。观众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就能在家享受沉浸式的剧场体验。昆曲演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这门古老的艺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