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撰写了一篇文章,追忆陕西农村过去猖獗的小偷现象。文中提及,小偷主要分两种,一种被称为“贼娃子,”另一种称为“溜娃子(陕西方言)。”有读者指出,所谓的“溜娃子”应该释作“绺娃子”。
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该读者所言确凿。
贼娃子一词用来形容小偷,毋庸置疑,不仅陕西人如此,就连四川、重庆人亦皆如此。字面含义显而易见。“绺娃子”一词其意何为,缘何而来?与贼娃子又有何区别?
检阅辞书,“绺” первоначальное значение — 量词,如一绺头发、一绺丝线、一绺胡须等,无窃取之意。而在东北地区,人们则习惯将土匪称为绺子。另一种说法,“绺”即是古人所佩戴的一种装饰品。
辞书中尚有“绺窃”一词。“绺窃”即剪断他人的钱包带子或撕破衣袋以盗取财物的行为。
查阅至此,对绺娃子的含义不难理解,即专门窃取他人贴身财物之人。在广大农村地区,绺娃子多活跃于集市上,尤其腊月集市,以盗窃老年人的钱包为主。缘由在于腊月正是人们上街采购年货之时,身上携带金钱较多。故而,在腊月赶集前,人们总是互相提醒,小心街上有绺娃子。而在城市中,绺娃子则活跃于公交车、网吧等场所,借人潮拥挤之际浑水摸鱼,并被称为扒手。而其所盗之物不仅限于钱包,还包括手机。
由于绺娃子所为之业,常人眼中之绺娃子必是贼眉鼠眼,神情慌张,貌非善类。故此,生活之中,人们稍见有人鬼鬼祟祟,举止轻浮,便会斥其长相似绺娃子。
与绺娃子相比,贼娃子并不出门盗窃,主要出没村中,于人们居所前偷鸡摸狗。尤为寒冬夜里,居民早早入睡,夜色漫长,更方便贼娃子行窃。更有甚者,胆大贼娃子甚至趁屋主不在家之机撬门,盗取粮食、电器等物。
贼娃子和绺娃子虽皆为贼,但仍有区别。一专窃物品,一直接盗钱。就像盗墓界之南派和北派,绺娃子主要靠技术吃饭,从他人眼皮底下,将包中钱财攫取且使人毫无察觉,所需技术较高。而贼娃子则靠胆量吃饭,深夜里,摸黑寻觅陌生之地盗窃,甚至潜入居民家中翻箱倒柜,若非胆量过人,断然做不出来。
至于贼娃子和绺娃子孰轻孰重,亦有争论。有人认为绺娃子罪孽最深,往往窃走他人生命钱、治病钱,使人活活死去。也有人认为贼娃子更为可恨,绺娃子有时 merely 顺手牵羊,而贼娃子则是 premeditated 窃取,跑到他人家门口和家里去偷窃,且所盗之物往往是农民养了好几年、感情深厚的鸡、狗。
而在民间俚语中,常把贼娃子和绺娃子并列,有一顺口溜,曰“贼娃子、绺娃子,偷他外婆狗娃子,”由此可见这两种小偷六亲不认,连亲戚都能下得了手。
随着社会发展,如今人们早已淡忘了“绺娃子”这一方言濃厚的词汇。在众人眼中,无论入室盗窃,还是在公共场所盗取,皆是小偷,一律称为贼娃子。
在陕西方言中,骂人时仍有称其为“崽娃子,”至于其意为何,有时连骂人者自己也摸不着头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