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的一章学习之旅!
第六章 社会态度
我们常听到:"你的态度不对!"、"对领导的态度要好点"、"你对此事持何态度?"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态度?
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
本文作者与书中观点不谋而合,摘录作者定义如下:
该书对态度的定义:个体对自己周围环境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相对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逐一对关键术语进行理解:
社会存在:与个体相关联的他人、事件、事物以及个体自身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
结构:体现一定结构才能发挥一定职能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起到动力作用。
稳定性: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保持稳定。
内在心理状态:存在于个体内部,不易察觉到。
定义如此精辟,难免无法言传意会。
一张表情包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态度"。
定义过后是特性,作为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并且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年少时,为学习管教较严的老师而愤愤不平,如今回想,有人如此在意自己,实属不易。
(2)态度的主观经验性
分为两种:经验和观念。
经验是我通过母亲动手的频率来判断她对我学习成绩较差的态度。
观念是我认为学习成绩较差不应受到生气的态度对待(至少不必动手)。
(3)态度的动力性
小明因对世界持有善意的态度而努力工作。(仿佛造句一般)
世界却以看傻子的态度对待小明。
话题一转(转得是否生硬见仁见智),态度由哪些方面构成呢?
主要分为三种: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ion)和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也称为态度的ABC模式。
ABC一致自然没什么好说的,我认为努力工作就能挣钱,那我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工作即可。
举个反例更为直观。
人皆知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者亦知之。
吸烟者对吸烟的认知是:“这是一根烟,我可以吸它,然后感到快乐。”
情感是对吸烟的依赖性,不吸烟浑身难受。
行为倾向是:“吸吧,自我感觉良好才是最重要的。”
该事例也证明了在个人的态度中,情感仍占有主导地位。
简要介绍与"态度"相关的两个词:"价值观"和"信念"。
先说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涵盖了理论价值、实用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权力价值和宗教价值,
范围比态度更为广阔。
态度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价值。
两者互相补充。
再说态度和信仰。
信仰包括世俗信仰,即对今生各种事物是非真假的理解,例如“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超世信仰,即对彼岸世界各种事物是非真假的理解,例如“前世因果报应”。
受信仰影响的态度往往会保持较持久的基本取向,不容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