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什么什么物 什么什么言之

2024-09-1501:18:59常识分享1

言以知物

【出处】

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大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三大夫兆忧,能无至乎?言以知物,其是之谓矣。

【释义】

“言以知物”是指根据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预知事物的结局。

“知言”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极高的修养。孔子曾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他认为,要了解一个人,必须“知言”,真正理解对方所说的话。)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事不断,各国间也经常进行外交斡旋,力图化干戈为玉帛。在公元前541年的一次会盟中,晋楚两国表面上友好,却暗中较劲。郑国外交家公孙挥洞悉各国大夫言行背后的深意,并以此预测了他们的未来命运,这就是“言以知物”的典故。

言什么什么物 什么什么言之

晋楚争执歃血盟誓的先后顺序

公元前546年,“向戌弥兵”事件为诸侯间的战争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宋国执政大臣向戌,通过奔走协调,促使晋、楚、齐、秦四国达成停战协议,并于当年秋季在宋国举行盟会。

盟会中,晋楚两国争执歃血盟誓的先后。晋国认为自己为盟主,理应先歃血,楚国则反驳,认为两国地位平等,并提出按惯例轮流主持盟会。最终,晋国让步,让楚国先歃血,促成了“向戌弥兵”的和平局面。

言什么什么物 什么什么言之

重温盟会友好公孙挥暗中观察预测

五年后,公元前541年,楚国令尹公子围访问郑国,并提出重温宋国盟会友好。鲁、晋、齐、宋、陈、蔡、郑等国在虢地举行会盟。

会上,楚国公子围故意摆出国君仪仗,引发各国大夫的议论。郑国子羽(公孙挥)敏锐地观察到公子围的言行,以及其他各国大夫的反应,通过“言以知物”,他预言了各国大夫的未来命运:叔孙穆子、宋国左师、乐王鲋都将保全爵位,而齐、卫、陈三国的君臣则难逃厄运。公孙挥认为,这些大夫表面上对公子围的言行褒贬不一,但实际上却都将为公子围的野心埋下祸根,最终受到惩罚。

言什么什么物 什么什么言之

各国大夫命运印证公孙挥的预测

作为郑国资深的外交官,公孙挥洞悉四周邻国的君侯动向,能辨识各国大夫的出身、官职、地位、品德。各国大夫的命运也印证了他的预言。

鲁国的叔孙豹、宋国的左师仪、晋国的乐王鲋、郑国的子皮、蔡国的子家,行为得体,终身保全。

楚国的公子围,公元前541年杀害侄儿郏敖自立为楚国国君,即楚灵王。公元前529年楚人起义,灵王逃亡,最后在郊外被吊死。伯州犁原是楚康王的亲信,楚灵王在杀郏敖前让他筑城,杀郏敖后,就在郏将他处死。陈国的公子招,公元前534年春联合公子过杀死太子偃师,立公子留为太子。冬十月,楚军灭陈,捉拿公子招,将他放逐越国。卫国的齐恶之子齐豹,公元前522年夏六月发动叛乱,被卫灵公在齐国的帮助下镇压。

齐国的国弱之子国夏,公元前489年夏六月,因陈乞、鲍牧发动的叛乱而逃亡。在庄街作战中战败,国夏先逃到莒国,后又逃到鲁国。纵观诸侯会盟与楚国纷争,有先见之明者能从言行举止预知命运,古语所谓“言以知物”,即如此。

(会盟结束后,郑国行人公孙挥(子羽)私下对大夫们的言语作了评论。他说:叔孙豹说话恰如其分,向戌简洁合礼,赵武的副手乐王鲋自重又尊重人,子皮与归生谈吐有度,这些人能世代保全爵禄。但其他三人可能会有麻烦,难以避免祸事。齐国的国弱替人忧愁,公子招以喜代忧,齐恶忧虑却未见危险。替人忧愁反喜,该忧虑却没忧虑,危祸上门也就不可避免了。果然,昭公八年陈招杀死太子,昭公二十年齐恶之子齐豹被灭,哀公六年国弱之子国夏逃亡鲁国,都应验了子羽的预测。)

来源: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