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吃什么 僵尸蚕照片

2024-09-1501:30:51常识分享0

作者/李志清(西南大学)

许多人都有养过蚕的经历,观察其生长发育的过程曾在课程中考察。受限于可获取桑叶的稀缺性,种植桑树变得困难重重。这可能源自明朝的民间俗信:深宅大院“前不种桑,后不种柳”,认为“桑”通“丧”,种植不吉。考虑到如今居住在深宅大院的人家寥寥无几,这种讲究或许已不那么普遍。

不禁令人思索,桑叶为何如此美味?为何蚕只偏爱桑叶,桑葚却不受青睐?

家蚕的“成长史”

家蚕的一生,从卵开始,历经幼虫、化蛹、化蛾阶段,直至蛾子交配产卵,完成一个轮回。家蚕卵形似椭圆,色泽可为灰色、褐色或橙色,卵期为胚胎发育阶段;幼虫从卵中孵化而出,不断取食桑叶生长,直至身体外皮限制其行动,被迫停止进食准备眠卧。蚕宝宝体内正进行复杂的生理变化,包括形成新旧表皮的蜕变,这正是我们所说的“蜕皮”。蜕皮后,新衣加身的蚕宝宝又将重新开始进食。蜕皮是家蚕生长的标志,每次蜕皮即增加一岁,我们称之为“龄”。通常,幼虫期家蚕经历四次蜕皮,共五个龄期。

蚕宝宝吃什么 僵尸蚕照片

蚕的一生示意图

当家蚕摄食充足、发育成熟时,体壁会变得透明,这意味着它们已拥有了一项新的技能——吐丝结茧。元代诗人王冕在《蚕作茧》中写道: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

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

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

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

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

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诗中再现了原始的养蚕丝流程,带我们追根溯源,了解蚕丝的演变和用途。

家蚕吐丝完毕,便将自己困在无出口的茧室中,安静地化蛹。化蛹后的家蚕不食不动,外表看起来平静祥和,但体内却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等待着破茧重生的那一刻。虽然在古代文人眼中,老蚕作茧有如自缚,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感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对家蚕而言,这正是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做准备。

蚕宝宝吃什么 僵尸蚕照片

洁白的蚕茧

经过漫长的等待,家蚕终于迎来破茧成蝶的时刻。当蚕蛹褪去最后一层表皮时,便化成了蛾子。为了摆脱茧室的束缚,家蚕又掌握了一项新技能,它们从口中吐出类似唾液的溶液,溶解茧壳形成一个出口,最终轻松破茧而出,完成从蛹到蛾的蜕变。

家蚕饲养指引

广义上的家蚕饲养包括全寿命周期,而狭义上则特指幼虫期的饲养。因为只有此阶段,家蚕才持续取食桑叶,也意味着饲养者需要每日供应桑叶,因此这段时间是养蚕最忙碌的时期。

家蚕为何如此挑食,只喜欢吃桑叶?

原来,我们的蚕宝宝拥有敏锐的嗅觉和味觉系统,它们能够识别桑叶中独特的香气,激发其食欲。与其他植物相比,桑叶富含营养物质,可满足家蚕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究其根本,这是由基因决定的。究其根本是由基因决定的。

目前的研究发现,家蚕第三染色体上的苦味受体基因GR66控制了家蚕的“挑食”。该基因无突变的家蚕只取食桑叶或含桑叶成分的人工饲料,但如果该基因发生突变,家蚕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并且“来者不拒”,连苹果、梨、花生甚至面包都愿意食用!桑葚也不再是它们的禁忌之物!

除了优秀的嗅觉和味觉,家蚕还有眼睛吗?答案是肯定的!只与人类的眼睛不同,它们是单眼,这种结构无法在网膜细胞上成像,自然也就无法看到物体。那么,这些眼睛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感光器,可以帮助蚕宝宝感知外界的明暗程度。

家蚕是怎么出生的呢?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蚕女》中描述道:“自从蚕蚁生,日日忧蚕冷。草室常自温,云髻未暇整。”诗中生动地刻画了蚕宝宝的出生和生长环境。刚出生的蚕宝宝体型微小,呈浓黑色或赤褐色,体表覆盖着浓密刚毛,形状犹如蚂蚁,因此被称为“蚁蚕”或“蚕蚁”。要让家蚕快速成长,除了需要持续供应桑叶外,它们还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即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蚕宝宝吃什么 僵尸蚕照片

家蚕的卵(供图/李志清)

那么,家蚕宝宝需要怎样的温度和湿度呢?简而言之,幼年家蚕需要较高的温湿度,适宜温度为26~28℃,湿度保持在80%以上;随着家蚕逐渐长大,需要的温湿度便会相应降低,温度可调整至23~25℃,湿度为70%~80%。由此可见,正如古人诗中表达的担忧,养蚕女时刻心系蚕宝宝的保暖需求。

蚕宝宝吃什么 僵尸蚕照片

蚁蚕(供图/李志清)

实际上,家蚕饲养除了适宜的温湿度外,还需要完善的防病防害措施。所谓“生老病死”,家蚕也难免。古时的养蚕用具常以石灰粉进行涂抹,以杀灭饲养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确保蚕宝宝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空间。

家蚕幼虫

家蚕幼虫的营养之道

家蚕幼虫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它们以桑叶为食,对其营养需求十分旺盛。

作为一名称职的养蚕人,需要时刻关注蚕宝宝的饮食情况,确保它们得到充分的食物供应。还需警惕夜间老鼠的偷袭,保护蚕宝宝免受伤害。

养蚕的过程如同抚育自己的孩子,需要全身心的呵护和照料。每时每刻都不敢懈怠,才能确保蚕宝宝的健康成长。

本文转载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原题《跟着古诗话桑蚕》,作者李志清,有删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