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24-09-1502:51:33常识分享0

有一则广为人知的故事:一位楚国人在船上,不小心将剑掉入了河中。他人劝其下水捞回,他却说不必,他在船上做了记号,上岸后再找即可。然而当船靠岸时,宝剑早已不知所踪。

此故事记载于《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由吕不韦集结当时天下名士编纂,悬赏于咸阳城门,只要能增删一字,即可获一千金悬赏。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察今》篇收录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讲述楚国军队攻打宋国,为方便翌日渡河,提前做了水的深浅记号,但当夜暴雨,水位大幅度改变,导致楚国军队按原定记号渡河,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个故事便是刻舟求剑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讲述一个人想让婴儿到江边游泳,他人问其缘由,那人答曰:其父善泳,婴儿必也会游泳。

这三个故事意在阐明吕不韦的观点:顺应时势,适时而做。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为何故事中的主角总是楚国人?

古代寓言中的角色选择颇有讲究,并不是随意编造。例如广为人知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狼为何来自中山?因为中山国在当时属于敌对国。

吕不韦作为秦国相邦,以楚国人为对象,自然是有其用意的。

楚国是秦国的主要对手,虽然最终被秦始皇灭亡。但在吕不韦执政期间,楚国在春申君黄歇的领导下,灭掉鲁国,成为秦国最大的敌手。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第二次攻秦时,黄歇派兵支援,并组织联盟军队对秦国施压。

即使楚国被灭,也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语,彰显其不凡实力。事实上,灭秦的主力正是楚国将领项羽。

以竞争对手作为嘲讽对象是一种常见做法。楚国不幸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有人质疑,现实中哪有如此愚蠢之人,丢剑只做记号,上岸后再找。

果真如此吗?

最近有两件事引发热议。一是李子柒的视频收获大量海外粉丝,被视为文化输出,当然也有部分人持否定意见。

二是繁体字的恢复问题,有代表提出恢复繁体字,理由是简化字有损汉字的美观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

这两件事看似无关,但都涉及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问题。

在我们嘲讽刻舟求剑之人的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做法有一定可取之处。物品丢失,做个记号,本无可厚非,这是我们的惯性思维。

这种惯性思维基于一个前提,即位置固定不变。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习惯于陆地生活的思维一旦套用到水上,就会产生有害的误导。

为何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并非文化输出?因为很多人觉得李子柒的视频经过包装,呈现的生活状态不真实,所输出的也并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对李子柒视频的主要质疑点在于其自媒体作者身份。自媒体、商业包装和商人这些与金钱直接挂钩的元素,在人们看来不可能与文化输出联系在一起。文化输出理应是高大上的。

我们听过一个寓言:邯郸学步。邯郸的步伐算不算是一种文化输出?因为邯郸的步伐非常优美,吸引了燕国寿陵少年前往学习,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化输出吗?走路方式的输出似乎也并不高大上。

有人认为简化字不利于文化传承,我曾一度也持此观点,那是二三十年前。为何我如今认可简化字?因为时代在变,文字的本质是用于交流。既然公众已广泛接受简化字,强行要求回归繁体字,不正是刻舟求剑吗?

你可识得甲骨文?估计少有人能识别。为什么不识甲骨文不会影响文化传承?因为汉字古今有异,古代一个字可能代表多个意思,这是由于书写成本高。如今书写成本低廉,往往多个字组合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因此词已经取代字成为表达的基本单位。

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至于李子柒的视频,不要将其视作传统自媒体视频,而是作为一部影视作品,一部呈现中国古风和某种生活状态的影视作品。这样一来,文化输出的争论是否迎刃而解?

不要嘲笑刻舟求剑的楚人,这并不可笑,因为我们时而也会做刻舟求剑之人。

既然聊到文化,不妨再谈谈文化中的刻舟求剑。

春秋最大的笑话莫过于宋襄公,当时的战争早已变得残酷无情,不同于春秋早期类似体育竞赛的战斗。宋襄公的思维还停留在春秋早期的观念上,因此他要求等楚国军队过泓水列队后才开战,结果自然是大败而归。

再如诸子百家中法家代表人物管仲、韩非和商鞅等。

策略运用与具体情况挂钩

策略选择的两面性

古籍中,管仲在《管子》中提出了富民观点: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而商鞅在《商君书》中提出的则是弱民观点: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他们的策略都曾为所在的国家立下功勋。那么,该如何判断哪种策略更优呢?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策略

直接将两种策略互相比较并不明智。管仲的方法在齐国兴起发挥了作用,商鞅的方法在秦国一统天下时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同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发展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典型案例:刘璋与诸葛亮的治蜀对比

策略运用与具体情况挂钩

刘璋治蜀暗弱,采用管仲的富民策略,导致境内各种势力林立,他自己无法驾驭。而诸葛亮面对更复杂的局面,采取商鞅的弱民策略,削弱各方势力,最终将蜀汉拧成一股绳。

策略运用与具体情况挂钩

总结

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具体情况,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最佳策略也会有所不同。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正是因为他们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需求。不考虑具体情境地讨论策略优劣,就容易陷入刻舟求剑的困境。

在当今时代,决策者同样需要时刻保持对具体情况的敏锐洞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策略,避免机械化、僵化地套用既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