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睡觉怎么说 睡觉高雅的说法

2024-09-1623:43:37综合资讯0

享受睡眠是一种无比的快乐,

在人间的快乐中,睡觉无疑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古代睡觉怎么说 睡觉高雅的说法

定窑孩儿枕,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每天究竟需要多少小时的睡眠才算充足?曾经认为年轻人需要至少7小时的睡眠,但根据我的经验,7小时似乎并不足够。常常有时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睡眠质量也参差不齐。

我希望自己能每天睡上十小时……

回忆起曾参观过的各大博物馆,我发现有关睡眠的展品实在稀少。例如,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中展出的

石湾陶作品《梦想成真》

,是庞毅豪于2014年创作的。这件作品制作工艺相当精致,形态上令人联想到庄周梦蝶,但其深意显得稍显不足。如果能融入更深层的内涵,那将更加引人入胜。

范曾,庄周梦蝶图,网络图片

古代睡觉怎么说 睡觉高雅的说法

关于睡眠的文物(瓷枕除外)记忆中似乎也并不多。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睡眠的描写却相当丰富。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对“睡”与“睡不着”的描述,同时也谈及我最近面临的睡眠问题。

古代睡觉怎么说 睡觉高雅的说法

阳朔兴坪古镇展示的一张大户闺床,标价28万元

睡眠无疑是人的

基本生理需求

。《增广贤文》中提到“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幼学琼林》中则说“

睡曰黑甜,卧曰息偃

”,这将睡眠视为一种安静的享受。

超越生理需求,《西游记》里提到“

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

。”这表明当人们心情愉快时,反而不容易入睡。例如,苏轼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正准备入睡时,被月色所吸引,失去了睡意,于是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两人一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是何等的惬意。在精神愉快时难以入眠,也确实是存在的现象。

古代睡觉怎么说 睡觉高雅的说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苏轼诗拓片

瞌睡的出现,也未必仅仅因心情沉闷,有时可能是因为年老或闲暇

。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描述了他因闲适而深睡,连夜间的风雨声都未曾察觉。而杨万里在《初夏睡起》中也表现出睡得极为舒适的情境:“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

古代睡觉怎么说 睡觉高雅的说法

襄阳浩然广场的孟浩然铜像,网络图片

另一类对睡眠情有独钟的人是那些寻求仙道的人

。这些“准仙人”们随处可眠,姿态随意,这种行为表现了他们的逍遥自在。李白曾写道“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无名氏在《仙吕·寄生草·闲评》中也提到“

学取他枕清风铺明月陈抟睡

。”这种态度与俗人追逐名利形成鲜明对比。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描述了他山水游玩的闲适时光:“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古代睡觉怎么说 睡觉高雅的说法

范曾,庄周梦蝶图,网络图片

柳州的柳侯祠

而《答人》中提到的太上隐者则以“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种睡眠方式显然不够科学,

长期如此容易导致颈椎问题

。睡觉时最好还是用毯子被子,否则感冒了可能会变成长期疾病。

古代的睡眠方式有其规矩,不会像隐者那样随意。《红楼梦》里,贾宝玉曾告诫林黛玉不要午饭后立即入睡,因为这样容易伤身体,导致积食。在古代,白天长时间睡觉通常被视为懒惰。《声律启蒙》中有句话“潘岳不忘秋兴赋,

边韶常被昼眠嘲

”,这指的是《后汉书·边韶传》中的故事。边韶以文章才学著称,他喜欢白天睡觉,

他的弟子们私下嘲笑他懒惰,只会睡觉

。边韶则回应道,他的体型因装满《五经》,而他的嗜睡则是因梦中与周公交谈,“思经事”,他批评弟子们不该嘲讽老师。

古代绘画《边韶昼眠》,网络图片

中国人如果睡不着,往往因忧愁。穷困之人常为诗人,

古诗中关于睡不好的诗歌比写得好的诗歌多得多

。例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中写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因为动荡的局势,他几乎无法安眠。

更多的情况下,因“长相思”而难以入眠。不论是单身因思念而失眠,还是已婚因离散而辗转难眠。举个例子,《长恨歌》描绘了唐明皇因对杨贵妃的思念而难以入睡,他在“孤灯挑尽未成眠”时,常常想着“翡翠衾寒谁与共”,多年未能与杨贵妃在梦中相会。当道士终于找到贵妃时,她的状态是“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她“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爱情诗中,总是充满了这样的情感纠葛——男方思念难眠,女方亦难以安息。

网络图片

李白在《长相思》中感叹,“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金昌绪在《春怨》中写道:“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写道“

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

处,又还被,营呼起。”马致远在《双调·落梅风潇湘夜雨》中表达了离别的孤寂:“

渔灯暗,客梦回

,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将这些因情思难安而辗转难眠的情绪写得尤为细腻的当属

柳永

。他在词中写道“薄裳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这表达了他因思念而无法入眠的心境,正是古往今来痴男怨女的普遍心理。

有些人因思念亲人而无法安睡。杜甫在《梦李白》中写道“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梦中频频见到朋友,显露了他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三夜梦见同一个人,情感的牵绊显而易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句诗体现了李白的深情怀念,让人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思念之苦。

苏轼则因思念弟弟而难以入眠。他与弟弟苏辙的感情深厚,如果说古代兄弟情深,苏轼与苏辙一定名列其中。他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中写道,“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表露了他对弟弟的深切思念。写下这些柔情的诗句,不仅仅是对月的赞美,更是对亲弟弟的怀念。

王菲曾演唱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深情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守护国家的将士们也常因战事而难以安睡。岳飞在《小重山》中写道“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即使在梦中也被战事的焦虑所打扰,心事重重,使他难以入眠。与岳飞有类似体验的还有陆游和辛弃疾,陆游在《诉衷情》中写“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辛弃疾则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

李白在《塞下曲六首》中提到战士们的困境,“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表现了战士们的辛劳与对未来的忧虑。尽管楼兰不远,实际上也仅是几万人,但战士们的心中总是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与战斗的渴望。楼兰虽然与我家相邻,但在李白的诗中,似乎被赋予了过多的敌意和苦难。

有些人的失眠则源自于难以言喻的烦恼,正如“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所表达的那样。成年人总有各类烦忧,这使得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有着浓厚的忧愁气息。

无论是因思念、战乱还是无尽的忧愁,中国古代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各种形态的失眠状态。这些文字不仅揭示了古人对于睡眠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睡眠,这一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常常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情感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