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的含义 17代表的爱情数字含义

2024-09-1702:22:59综合资讯0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坚强、果断、质朴和言辞谨慎这几种特质中达到一种高度融合的状态,那么就离真正的仁者之道越来越近了。”

某天,孔子带领申枨、曾子、子路和冉雍四位弟子出门游学。许多人见状,纷纷赞赏这四位学生的行为举止,认为他们的品德已经接近仁者的境界。

孔子听后,不禁一笑,回应道:“他们四个人虽然有其优点,但仍有不少不足之处,离真正的仁者还有很大差距。即使是我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只是做到‘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而已。”

孔子随后逐一点评这四人的表现:

申枨:枨欲之心过于强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刚强?(《论语·公冶长篇》)

曾子:士人应当具备宏伟的志向和坚韧的毅力。(《论语·泰伯篇》)

子路:虽然不欺骗他人,但仍然犯了错误。(《论语·宪问篇》)

冉雍:有评论说:“冉雍虽然仁爱,但缺乏口才。”孔子则回答道:“用口才来掌控他人,终究会让人产生反感,那样的人怎能被认为是仁者?”(《论语·公冶长篇》)

孔子在讨论“近仁”时提到的“刚”,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了四次。根据《增韵》的解释,“刚”本义为坚硬、坚定、坚强。夫子曾说:“我还没有见过真正的刚毅之人。”有人提到申枨,孔子却认为申枨过于贪图名利,怎能做到刚强呢?(《论语•公冶长篇》)

《论语·季氏篇》中提到“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这里的“刚”指的是血气旺盛。

《论语·阳货篇》中提到:“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此处的“刚”则是指刚强的性格。

从这些解释来看,所谓的“刚”,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更是内心的坚强。真正的“刚”,源于内心对欲望的克制。一个人只有克制自己的贪欲,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刚强。就像孔子提到的“克己复礼”,抵制个人的私欲,才能做到刚强。“无欲则刚”也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篇》)只要有心去追求仁德,就能接近仁者之境。

人们在面对欲望时,往往容易丧失刚强。欲望让人产生妄想,结果导致对立和冲突。若欲望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那么争斗与对立不可避免,这时候“刚”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富贵时能节制自己,贫贱时不改变意志,强权下保持态度,这才是真正的刚强。文天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宁死不屈,坚守忠诚。

孔子则以身作则,他没有贪图高官厚禄,而是选择了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思想,即便在战乱不断的年代,也没有动摇他的志向。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内心的刚强和坚韧。

接下来,谈谈“毅”这个概念。它是一个形声字,本义为意志坚强和果断。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和毅力。在修行的过程中,面对诱惑和考验,毅力至关重要。曾子提到要“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则在七十岁时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说明了意志的坚定和持久的重要性。

毅力来自于明确的人生目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篇》)意指士人应当以仁德为己任,肩负重任,远大目标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毅”体现的是坚定的意志和长期的坚持。在各种困境和诱惑下,持守自己的信念,展现出真正的毅力。

例如,文天祥在元朝的侵略下,选择了不屈服于敌人,无论威逼利诱都未能动摇他的决心。他的坚持和忠诚,最终成为他英名的印记。

一个人要具备“刚”的品性,并且持之以恒地展现出来,才能克服困难,取得事业的成功。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传播自己的思想,成为了万世师表。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在西域取经,经历了十七年的艰辛,最终也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翻译家。他们都是真正的“刚”和“毅”的典范。

有“刚”却没有坚持能力的人,难以抵挡诱惑;只有毅力而没有目标的人,也难免成为笑柄。最终,“刚”与“毅”都是不断坚持的结果,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一个人的事业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