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下一句是什么古诗

2024-09-1802:00:32综合资讯0

《登高》

杜甫

天高风急猿啸悲,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尽落木萧萧下, 不竭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创作《登高》时,正值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季。他身处夔州,彼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四年,地方军阀却趁机兴起,争夺地盘,战乱未平。杜甫曾依附于严武,但严武不幸去世,使杜甫失去了靠山。为了避祸,他离开了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原计划直达夔门,然而因病困扰,他在云安滞留了几个月,才终于抵达夔州。幸亏当地都督的照顾,他得以在夔州居住了整整三年。然而这三年中,他的生活依然困苦,身体状况更是每况愈下。某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一处高台,俯瞰四周,百感交集。眼前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对自己飘零人生的深沉感慨,渗透了他内心的孤寂和病痛。就在这种极度困窘的境地中,五十六岁的杜甫创作了这首被称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在杜甫所作《九日五首》中尤其突出,因其超凡的表现力,成为独立的一首。这首诗通过诗人在高处俯瞰秋江的景色,表达了他漂泊不定、孤寂病痛的复杂情感,具有慷慨激昂和动人心弦的特点。

诗的前四句主要描述了诗人登高所见的景象。首联对仗工整,通过“风急”二字引领全诗,开篇即写出了千古传颂的佳句。夔州以猿多闻名,而峡口则因风大著称。尽管秋日的天空高远爽朗,但这里的风却格外猛烈。诗人站在高处,峡中传来的猿啸声显得格外悲切,仿佛在空谷中长久回荡。诗人的目光从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清澈的水面和洁白的沙滩上,飞翔的鸟群在风中盘旋,这画面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这些元素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和谐美妙的自然图景。

在这幅景象中,不仅上下两句对仗工整,还有句中的对仗,如上句的“天”对下句的“风”,“高”对“急”;下句的“沙”对“渚”,“白”对“清”,读来韵律分明。杜甫的用词精准,尽显诗人艺术的高妙。特别是对仗的首句,末字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对此赞誉有加,称其“格奇而变”。

诗的颔联则专注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视着无边的落叶,俯瞰着奔腾不息的长江。在写景的他的情感也得到了深刻的抒发。“无边”的落叶和“不尽”的江水,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也隐含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志向未酬的感伤。杜甫以沉郁悲凉的笔触,展现了极具气势的景象,前人曾赞其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可见其艺术成就。

在前两联主要描绘秋景之后,颈联才明确指出“秋”字。诗人“独登台”,显示了他在高处远眺的状态,将眼前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结合。“常作客”则表明了他漂泊不定的生活,而“百年”则指代了诗人的暮年。“悲秋”两字充满了沉痛之感。秋天并非一定令人悲伤,但诗人看着苍凉的秋景,不禁联想到自己孤寂病痛的境地,产生了无限的悲愁。诗人将这种常在客居生涯中的忧愁,与多病的孤独感合而为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联中的“万里”和“百年”,与前联中的“无边”和“不尽”相呼应,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愁苦。情感和景象交织,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独感在这时变得更加深沉。尾联则总结了诗人的艰难困境和深切的感慨。诗人经历了白发苍苍的艰辛岁月,因病停酒,悲伤更显沉重。尽管本意是登高望远,享受秋景,但现实中的苦痛却使他更加难以释怀。诗人在此处表现出矛盾而复杂的心情,前六句的激昂气氛,与尾联的悲凉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全诗情感更为饱满。

《登高》的写作在技巧上具有错综复杂的妙处。前半部分专注描绘眼前的景物,如同画家的工笔,细致入微;后半部分则着重抒发情感,如画家的写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人从描写异乡漂泊到多病孤苦,再到对时世艰难的感叹,将忧国伤时的情感跃然纸上。

整首诗句句对仗,虽然表面上首尾似乎不对,但细细品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杜甫的用词用句,不仅展现了古今诗词的难度和精妙,也使得《登高》赢得了“旷代之作”的盛誉。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下一句是什么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