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陈老师是真是假 陈老师真的是老师吗

2024-09-1802:18:48综合资讯0

2010年,一位被誉为

“复旦女神”

的思修老师

陈果

凭借一段课堂视频一夜爆红。仅仅一周内,这段视频便积累了超过三千万的播放量,让人们惊讶于复旦大学的思修课竟如此抢手。她的课程被称为“比双十一还难抢”,这一现象无疑展示了她在学生心中的独特地位。

陈果,这位优雅的哲学女博士,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生动的授课风格赢得了无数粉丝。她的课堂不仅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她那不拘一格的讲授方式和亲和的气质也使她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明星。不少人认为,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听她的一节课,或许能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9年,她的一次失误让她从“神坛”上跌落。由于在一次讲课中误读了两个字,陈果很快成为了

“学界的耻辱”

。这一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陈果错在哪里了?

陈果在复旦大学教授的课程全名为

《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

。这门课虽为必修课程,但因内容繁琐、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而饱受诟病。通常,学生们对这类“大道理”不以为然,课堂气氛也因此显得冷清。大多数思修老师由于年纪偏大且教学方法传统,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思修课也成为了逃课率最高的几门课程之一。

与众不同的是,陈果的思修课却常常满员。她身高一米七,虽然穿着简约职业装,但她的举止优雅,独特的气质让她在校园中独树一帜。讲课时,她不拘泥于书本和PPT,而是用贴近生活的语言,通过热点话题和实际案例,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内容。她对师生间的话题不设限,无论是理想还是感情问题,她都像知心姐姐一样分享见解。她的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她的课程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在私下,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她“果姐”,熟悉后甚至叫她“果果”。每当学生们感到迷茫时,她总是鼓励他们踏实前行,不贪图速成,这种朴实而深刻的劝导使她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她的一些经典语录,如“孤独不需要用抽烟来装深沉”、“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至今仍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她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她的思想和口才,更在于她的个人风采。为了抢到她的课程,学生们常常比争取自己的专业课还要积极。而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选上她课程的学生,常常愿意去到教室,即便只能站在角落也不愿错过。

2010年7月,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偷偷录制了她讲课的视频,并上传到网上。视频中,陈果结合自身经历和哲学思想,与学生探讨爱情的问题。这段视频迅速引发了各大媒体的关注,使得她从校园走向了全网,成为了备受推崇的“心灵导师”。

陈果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独到见解和精彩演讲,还因为她自身的成长背景。她出生于1981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的家庭背景浓厚的知识氛围,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小,她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了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她的父母鼓励她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塑造了她自信、豁达的性格。

1999年,陈果通过优异的成绩进入复旦大学的文科基地班,这是学校为培养文科精英开设的特别班级。她不仅在学习上表现出色,还积极参与学生会和实习工作,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在大三时,她选择了继续深造,完成了本硕博连读的学业。尽管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何要读到博士,特别是在哲学领域,她却觉得这是她真正的兴趣所在,追求自己喜欢的领域,是她年轻时的目标。

尽管她对复旦大学有深厚的感情,但她放弃了出国发展的机会,选择留在学校,继续教授思修课程。她的这种坚持和热情让她在讲台上依然光彩夺目,吸引了无数学生为她的课程而努力争取座位。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陈果逐渐认识到自己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影响更多人。她接受了学生们的建议,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她对哲学、爱情和孤独的见解,并出版了两本书:《好的爱情》和《好的孤独》。这些努力使她的课程帮助了许多人重新认识自己,并教会了他们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

2013年,陈果受邀参加了央视的《开讲啦》栏目,她以“你好,好奇心”为主题展开演讲,强调了好奇心的重要性。她的演讲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主持人也对她的身份提出了疑问,陈果则轻松回应:“把我当个人就行了。”

2019年,她在一次短视频课程中误读了“耄耋”二字,迅速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讨论和批评。那些曾经对她推崇备至的人,瞬间转变成了批评者。虽然她第一时间公开道歉,但网络上的反响却持续发酵,甚至有人对她的外貌和个人生活进行指责。尽管她已经接受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这样的事件可能对不认识“耄耋”的人有教育意义,但她的网络形象却遭受了严重打击。

陈果最终决定远离网络,回归她最初的教学生活。她意识到,神坛的光环有时也会成为陷阱。她希望专注于她真正热爱的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继续践行她对人生的理念,正如她所言:“思政课真正的目标,是让所学之人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