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暇的意思 应急不暇的意思

2024-09-1902:30:03综合资讯0

不暇的意思 应急不暇的意思

《阿房宫赋》精要解析

杜 牧

【核心词句解析】

当六国覆灭,四海一统后,蜀山高耸而光秃,阿房宫才得以建立。阿房宫覆盖三百里,遮蔽天日。宫殿从骊山北侧起建,向西延展,直至咸阳。渭水和樊川缓缓流过,融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走廊弯绕,檐牙高耸,建筑各自依地势而设,角斗如兵戈对峙,布局错综复杂。高低错落如盘旋蜂房,建筑矗立无数,宛如成千上万的落座。长桥横亘水面,未见云龙?复道空中延展,不见彩虹?层次迷离,不辨东西。歌台春暖,乐声悠扬;舞殿寒冷,风雨凄迷。在一天内,同一宫殿却气候迥异。

妃嫔王子们离开楼阁,乘辇车前往秦宫。朝歌夜弦,秦宫中的生活繁华。明星明亮,如开妆镜;绿云轻绕,如梳晓发;渭水涨腻,如弃脂水;烟雾弥漫,如焚椒兰。雷霆乍惊,宫车驶过;辘辘声远去,杳无音讯。每一寸肌肤、每一丝容貌,皆美艳绝伦;缦立远眺,望恩宠多年未曾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的收藏,韩魏的经营,齐楚的精英,历经多世,多年,贪婪地掠夺其人,积累如山;一旦不能拥有,就抛弃其中。鼎铛视如铁锅,玉石视如石块;金块视如土块,珠砾视如沙砾;无论在何处,秦人也不甚在意。唉!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国奢华,众人亦记挂其家。岂料一锱铢尽取,用之如泥沙!承担栋梁之柱,比南亩农夫还多;架梁之椽,多于机上工女;钉头突出,多于仓谷中的粮粒;瓦缝参差,多于衣物的丝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州城郭;管弦呕哑,超过市人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横。戍卒号,函谷举,楚人一炬,焦土可怜。

灭六国者,是六国自身,非秦也;族灭秦者,是秦自身,非天下也。唉!若六国各自珍惜其人,则足以抵御秦;若秦复爱六国之人,则三世传至万世为君,谁能使之灭族?秦人无暇自悲,后人也哀其事;后人哀其事却不自省,最终使后人再为后人之悲。

【古文语法解析】

一、通假字

1.缦立远视(“缦”同“慢”,意为长久地)

二、古今词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错落精巧。今义:比喻心机布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北”、“西”,指从骊山、向北、向西)

2.廊腰缦回(“廊”、“腰”,形容如人的腰部、如绸子般)

3.蜂房水涡(“蜂房”、“水涡”,比喻如蜂房、如水涡)

4.辇来于秦(“辇”,乘着辇车)

5.朝歌夜弦(“朝”、“夜”,指早晚)

6.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日”,一天一天地)

7.谁得而族灭也(“族”,指整个族地)

(二)名词作动词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指出现云、出现龙)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出现彩虹)

3.辞楼下殿(“下”,指走下)

4.朝歌夜弦(“歌”、“弦”,指唱歌、弹琴)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炬”,指放火)

6.族秦者秦也(“族”,指灭族)

(三)数词作动词

1.六王毕,四海一(“一”,指统一)

(四)动词作名词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皆指珍宝)

(五)形容词作名词

1.齐楚之精英(“精英”,指珍宝)

(六)使动用法

1.奈何取之尽锱铢(“尽”,使……尽)

(七)意动用法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铛”、“石”、“块”、“砾”,意为视如铁锅、视如石头、视如土块、视如沙砾)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3.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4.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6.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二)被动句

1.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三)省略句

1.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2.复道行(于)空,不霁何虹

3.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

(四)宾语前置

1.秦人不暇自哀(“自哀”即“哀自”)

(五)定语后置

1.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2.钉头磷磷3.瓦缝参差 4.管弦呕哑

(六)状语后置

1.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五、固定结构

1.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意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2.奈……何:(对……怎么办?)

六、互文现象

1.辞楼下殿:指离开(六国的)楼阁宫殿。

2.朝歌夜弦:指从早到晚的歌唱与弹琴。

3.烟斜雾横:形容烟雾弥漫缭绕的景象。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指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金玉珍宝。

【文学文化背景】

1、赋的定义:赋是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提到,赋是通过铺陈华丽的辞藻,直接陈述事物与抒发情志的方式。其特点在于借景抒情,通过夸张手法铺陈事物,最后以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讽喻。赋的发展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四个阶段。汉赋四大家分别是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

2、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他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于樊川别墅,后人称其为“杜樊川”。杜牧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内容多以咏史抒怀为主,作品风格英俊爽朗,在晚唐时期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所著的《樊川文集》也颇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