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打一字 十天字谜正确答案

2024-09-2201:30:47综合资讯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在中国文化中,师生关系独特而深远,尤其是当读到明史中张居正与他的师长顾璘、门生于慎行的故事时,让人对“良师”和“高徒”的定义产生深刻思考。

顾璘的故事很值得一提。顾璘来自江苏吴县,自幼才华横溢,21岁便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他在担任河南开封知府时得罪了权阉廖堂,结果被打入锦衣卫狱。虽然锦衣卫狱以其残酷著称,但顾璘清白无辜。出狱后,他被贬为广西全州知州,但凭借不屈的精神,最终升任南京刑部尚书,成为一位阅历丰富的高级官员。

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顾璘担任湖广巡抚时,遇到了一个年仅13岁的神童。这个神童就是张居正,他当时已以其才华赢得了极高的评价。尽管张居正有很大的可能在乡试中中举,但顾璘决定不让他成功。顾璘认为,若张居正如此年轻便中举,可能会自满并影响其进取心。他建议让张居正经历一些挫折,以便未来更有作为。虽然张居正的考试卷得到了湖广按察佥事陈束的青睐,但最终因顾璘的主张未能成功。

张居正的中举之路被暂时阻断,三年后,他再度参加乡试并顺利中举。顾璘此时正在安陆督工,张居正前往拜见。顾璘非常高兴,并将自己腰间的犀带赠予张居正。对于16岁的张居正而言,这不仅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更是顾璘的一份深情寄语,希望他不只做一个年轻有为的秀才,而应志向远大,如伊尹、颜渊般的伟人。

顾璘还亲自招待张居正,嘱咐自己的儿子将张居正记在心中。顾璘对张居正的期望无疑是希望他在未来能够大展宏图。顾璘心中也隐约有些担忧,认为张居正的成功来得有些过早。

于慎行的故事同样引人深思。他来自山东东阿,自小聪明好学,17岁便中举人。他的性格里有着典型的山东人执拗和诚实。成为举人后,主考官提议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冠礼,但于慎行却认为这是个人大事,需要父亲同意,因此婉拒了。

二十多岁时,于慎行已成为皇帝的讲官。在一次题诗活动中,于慎行虽然字迹一般,但他写了好诗并请同事代写。皇帝对他的诚实赞赏有加,并给予了“责难陈善”四字勋章,以鼓励他对皇帝提出建议。

于慎行一生追求无垢品德,这种品德在他处理与恩师张居正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万历初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尽管年幼的皇帝全权由他掌控,但权力过大也让张居正变得专断,导致他身后受到清算。这一切,揭示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复杂与脆弱。

于慎行虽是张居正的最爱门生,但他依然坚持“吾爱吾师,然更爱真理”。当张居正因“夺情事件”遭遇困境时,于慎行不仅不怕风险,还亲自探访被谪戍的御史刘台,且在张居正家族面临困境时,他更是写信恳请宽容处理。在于慎行的努力下,张居正的家人没有遭受灭顶之灾。

今天重读顾璘与张居正、于慎行与张居正的故事,可以深刻体会到,为他人着想不仅需要善良,更需要智慧与勇气。中国古代强调“天地君亲师”,师生关系在古代官场中尤为重要。史书中虽有师生相互利用的故事,但也有如顾璘与张居正、于慎行对张居正那般的深厚情谊。

顾璘对张居正的期待,绝非仅仅为一个神童制造传奇,而是以极高的责任感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才。他深知,少年得志易使人自满,而后期的磨砺和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顾璘的做法尽管可能不被立即理解,但张居正最终在成熟后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于慎行则通过坚持真理,展现了其品德的无垢。尽管张居正一度专断,但于慎行依然在关键时刻坚持正确的声音,保护了张居正的名誉。这种真心实意,不仅体现在他对师长的忠诚,也体现在他对公义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