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初为什么叫抖音 抖音鹤初为什么没了

2024-09-2202:00:14综合资讯0

在短短一年内,抖音迅速脱颖而出,成为短视频领域中的佼佼者。那么,这款充满“魔力”的应用究竟如何诞生?它的未来会如何发展?是否有可能取代微信的位置?本文将从抖音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讨论。

抖音初为什么叫抖音 抖音鹤初为什么没了

短视频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05年底。

当时,胡戈通过剪辑《无极》、《中国法治报道》以及上海马戏城表演的视频,制作了长达20分钟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一作品迅速引起了网民的热议。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闲暇时间拍摄微电影,并上传到各大视频平台。这一趋势使得20分钟以下的短片逐渐为人们熟知,短视频开始崭露头角。

进入

2013年

,随着拍摄设备成本的下降以及手机摄像功能的成熟,短视频应用开始逐步涌现:

2013年1月,

小影

推出,它打破了传统视频剪辑的场景限制,提供了逐帧剪辑和搞怪变声等功能。

2013年7月,“GIF快手”转型为短视频社区,并更名为“

快手

”。

2013年8月,新浪微博内置

秒拍

应用。

2014年5月8日,

美拍

iOS版上线,仅一天便登顶App Store免费榜首。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人们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后,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追求个性化的自我表达。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越来越希望得到关注,拥有大量的粉丝,于是自拍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

2015年5月,

小咖秀

上线,它是一款支持用户通过音频字幕创作搞怪视频的应用。UGC短视频因此变得流行。由于小咖秀的玩法单一且运营不佳,最终未能持久火爆。

到了2016年,以

papi酱

为代表的短视频自媒体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大众对短视频内容的关注度和创作热情显著提升。

2016年9月,抖音正式上线。

它专注于年轻人群体,提供15秒的音乐短视频,这种短视频形式降低了表达成本,并通过与音乐的结合,增强了观看体验及传播效果。

2017年3月,抖音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明星岳云鹏分享了抖音上的红人视频截图,配有抖音APP的logo,这一举动使抖音的视频播放量持续上涨。随后,胡彦斌、钟丽缇、杜海涛等明星也纷纷加入抖音,利用明星效应迅速提升了平台的曝光度。

2017年6月初,抖音推出了一则TVC广告。

这则广告受到了广泛好评,被称为“相当酷炫”。广告在全国210个城市的影院上映,精准地吸引了年轻人群体,赢得了他们的追捧。

到了2018年,抖音的日活跃用户数突破了1.5亿,月活跃用户数超过3亿。

抖音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追赶快手,并在一二线城市中占据了市场,令快手局限于三四线城市。

抖音火爆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抖音的推荐系统借鉴了今日头条强大的算法。根据官方介绍,今日头条能够在0.1秒内计算推荐结果,3秒完成文章提取、挖掘和分类,5秒内完成新用户兴趣分配,10秒更新用户模型。

抖音的推荐系统基于三个维度:

内容维度:

主要包括美女、帅哥、美食、美景、搞笑、萌宠、爱国等优质内容。

用户特征维度:

涵盖兴趣标签、职业、年龄、性别等,以及隐式用户兴趣模型。

环境特征维度:

根据用户的不同场景如工作、通勤、旅游等调整信息推荐。

结合这三个维度和精密的后台算法,

抖音推荐的视频几乎完美契合用户的口味偏好

,让用户轻松沉浸于“美好事物”的海洋中。

明星效应:

包括鹿晗、何炅、迪丽热巴等明星的加入,为抖音带来了大量流量。

公关传播:

2017年6月,抖音推出的TVC广告受到了极大的好评,之后在全国范围内上映,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创意H5传播,如《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的访问量在短时间内突破550万。

抖音的公关策略精准瞄准年轻人群体,形成了

病毒式的口碑传播

,迅速赢得了年轻一代的青睐。

在产品功能上,抖音常常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设计团队会在抖音上收集用户的反馈,并根据用户的意见调整新功能和滤镜。

与小咖秀类似,但抖音通过创新玩法提升了用户体验。用户可以通过视频拍摄的快慢、视频编辑、特效等技术,使视频更具创意。抖音注重滤镜、特效和视频优化,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在热点制造方面,抖音经常推出一些全民参与的活动,如cilicili舞蹈、手势舞、倒车舞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引发舆论并促进传播。

抖音也面临着几个困难:

抖音的火爆引发了腾讯系快手的警觉,后者对抖音进行了封杀,并重新启动了微视项目。

抖音的社交功能被认为是其短板。如果没有了社交性,抖音将失去灵魂。用户在评论区的互动可以增加观看视频的乐趣,而单方面的评论会导致用户参与热情降低。用户发布的视频如果未得到关注,也会降低创作热情。

社交类产品需要双向互动,才能提升用户依赖性和忠诚度。

长期的单方面互动会对抖音的社交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抖音在微信封杀后尝试改版,将关注页面设计成类似朋友圈的形式,但个人认为这种设计效果不佳。它一方面缺乏抖音视频大屏观看的沉浸感,没有共同好友和朋友圈的互动,使交流仅限于单方面。

抖音是否会像支付宝一样在社交方面遇到困难?我们拭目以待。

如今,抖音的内容创作趋于同质化,模仿、秀萌宠、拼搞笑等内容的新意逐渐枯竭。各种美女、帅哥、美食等内容容易造成用户视觉疲劳。

抖音需要通过与MCN机构合作,投入高成本来发展优质内容,并且与明星合作拍摄短视频。这些方法并非良性循环。

真正的良性循环来自用户自身的优质内容,但很多用户只是观看而不参与拍摄。即使草根用户拍摄视频,但由于缺乏创意,难以获得有效支持,从而降低了创作热情。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高质量视频往往是在推荐页面上获得大量点赞的那些,而许多长尾视频则被淹没在海量内容中,难以获得关注。

如果抖音继续以高成本进行内容创作,它还能维持多久?

引用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观点:

“所有公众话语都逐渐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

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这种情况使我们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现在,许多人已经沉迷于刷抖音,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事情。我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晚上睡前刷抖音,刷着刷着就熬到了凌晨,导致第二天的工作受影响;或者在忙碌中停下来刷抖音,几个小时就这样过去,原本的任务被耽搁。

抖音的“魔力”确实巨大,几乎可以看作是精神上的毒品。它精准地把握了人性中的弱点,利用兴奋点吸引用户,就像毒品一样,让人沉浸在美好事物的虚拟世界中。这种沉迷也带来了自卑和空虚,除了满足一时的窥视欲外,对个人的实际生活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抖音面临道德上的两难选择:是继续增长用户的停留时间,还是防止用户的过度沉迷?我认为,一个伟大的产品应建立在道德之上,希望抖音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这是我在经历了抖音的“魔力”之后的一些反思。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或看法呢?欢迎大家分享你的见解!

作者:阿京,微信公众号:阿京的UED笔记

本文由 @阿京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