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男儿是几米 八尺大汉是多高

2024-09-2203:00:06综合资讯0

在阅读古代诗文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让现代人感到陌生的长度单位,例如:邹忌的身高超过八尺;关羽的身高为九尺;王屋山和太行山的高度为万仞;白发的长度为三千丈;瀚海的冰层厚度为百丈等等。这些长度在古代的使用中,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标准。虽然有些表述带有夸张成分,但了解这些长度单位与现代单位的换算关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描写。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古代长度单位进行详细的解析。

八尺男儿是几米 八尺大汉是多高

在金庸大师的《神雕侠侣》中,角色裘千丈、裘千仞、裘千尺的名字透露出丈、仞、尺之间的关系:丈大于仞,仞大于尺。历史上不同朝代对这些单位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我们从“丈”开始了解。

在今天,“丈”依然是我们熟知的长度单位:一丈等于十尺,一百寸,或333厘米。然而在古代,“丈”的长度是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如下:

八尺男儿是几米 八尺大汉是多高

商代时,一丈约为169.5厘米;周代时,一丈约为231厘米;秦代与汉代时,一丈大约为213.5至237.5厘米;三国时期,一丈为242厘米;南朝时,一丈约为258厘米;北魏时,一丈合今309厘米;隋代为296厘米;唐代时为307厘米;宋元时则为316.8厘米;明清时期,木工测量的一丈大约为311厘米。

古人用“白发三千丈”来形容白发的长度,按唐代的丈标准,三千丈大约是九千多米,显然带有夸张成分。类似地,“瀚海阑干百丈冰”中的百丈冰,即三百多米厚的冰层,也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夸张。

再来看看“仞”的定义。《说文解字》中解释“仞”为“伸臂一寻八尺”。古代对仞的长度认知不一,周代认为一仞等于八尺,而汉代则为七尺。仞的长度并没有固定的换算关系。如果以周代的标准来计算,一仞约为1.5米,那么“王屋山、太行山高万仞”,换算后大约为一万五千米,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也是夸张的表现。后来的“万仞山”自然也应被视为夸张。

八尺男儿是几米 八尺大汉是多高

至于“尺”,在古代这个单位也经历了不同的变迁。各个时期的标准如下:

商代时,一尺约等于16.95厘米;周代时,一尺为19.91厘米;秦代,一尺大约为23.1厘米;汉代,一尺则在21.35至23.75厘米之间;三国时期为24.2厘米;南朝时为25.8厘米;北魏时为30.9厘米;隋代为29.6厘米;唐代为30.7厘米;宋元时期,一尺为27.68厘米;明清时期的木工尺则为31.1厘米。

八尺男儿是几米 八尺大汉是多高

古代有“邹忌修八尺有余”的记载,说明邹忌的身高约为160厘米。在三国时期,关羽的身高为九尺,大约218厘米,略低于现代姚明的身高。张飞身高八尺,大约为194厘米,也算是身材高挑。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换算下来约为九百多米,这样的描述倒是不算夸张。

除了丈、仞、尺外,还有黍、寻、扶、咫、跬、步、常、舍等长度单位。

黍的长度取决于黍粒的中等大小,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在《核舟记》中提到:“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中的“二黍许”即指“二分左右”。

寻,周代时为八尺,一寻等于160厘米。

八尺男儿是几米 八尺大汉是多高

咫是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寸,合今日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用来比喻距离非常近。

扶的宽度为四指并拢的距离,即一个扶等于四寸。

庹,即双臂伸展的长度,约为五市尺。

墨等于五尺。

步为一寻的长度,等于两跬,一步即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常是倍寻的长度,即一常等于两寻。

舍则表示三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即为九十里。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