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话细佬是什么意思 那里把年轻人称作细佬

2024-09-2301:28:22综合资讯0

时光如流沙,倘若能够倒流,我究竟来自何处?我到底是谁呢?

唐开元二十九年以前,我是泉州人;在宋元明清的历史长河中,我是漳州人;而自1958年起,我便成为了厦门人。纵使如此,我从未离开过这片熟悉的土地,那我究竟算作哪一地的人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有了统一的称谓——“闽南人”。泉州、漳州、厦门,地域的分界不再成为困扰,或许“闽南人”正是三地的完美结合。

广东话细佬是什么意思 那里把年轻人称作细佬

航行于海上的福佬人

但当讲着闽南话的我们遇上对岸的台湾人,南边的潮汕人,甚至隔着南海的海南人、雷州人、汕尾人时,我们该如何自称?

“福佬人”

,这是一个充满疑问的称谓。

在粤、台地区,闽南语系的许多人常被称为“福佬人”。这个词汇有何渊源呢?

“福佬”这一称谓的写法有多种,如“鹤佬”、“福老”、“学佬”、“学老”、“河洛”等,不同的书写形式背后隐藏着不同的历史和解释。有些解释包括:

(1) “福佬”指福建人,带有贬义。

(2) “学老”因其方言复杂难懂,即使学到老也难以完全掌握。

(3) “河洛”代表其祖先源自中原黄河、洛河一带。

(4) “鹤佬”与“福佬”发音相近,词义相同。

“福佬”的拉丁文为“Hok-loh”,从发音角度看,“福老”、“学佬”、“学老”、“河洛”均能解释;从字源来看,应将“福”和“佬”分别对待;从产生的背景看,须明确自称与他称的区别。

广东话细佬是什么意思 那里把年轻人称作细佬

福佬人的共同信仰——妈祖

“福佬”这一称谓并不古老,它在清末逐渐广泛使用。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蔓延及广东省关于客家人身份的争议,客家人开始了对“客家学”的研究,这也无意中将粤东潮汕人卷入其中,逐渐被冠以“福佬人”的称谓。

确切来说,“福佬”这个词主要是客家人对潮汕人的称谓。“佬”在广东话中常见,如“细佬”表示谦称,“大佬”则是尊称。也有写作“福老”,其中“老”带有贬义,明代海贼常被称作“某老”,如“谢老”、“洪老”。明代的顾炎武在《汉族客福史》序中提到,“以客家、福老语言之差异乎广音,遂以客家、福老为非汉族,且以老作狫。”由此可见,“福佬”源自客家人对潮汕人的刻板印象,并带有一定的异样情感。

广东话细佬是什么意思 那里把年轻人称作细佬

广府建筑

要追溯这种独特的“福佬”印象,还得回到福建的历史。

明代王世懋在《闽部疏》中提到,“闽地陆行恶,无若漳之汀;水行恶,无若永安之沙县。”福建确实在沙县、漳州一线被分成南北两大块。南、西为客家方言区,北、东则为闽语方言区。在更早期,这也是原住民的天然分界。

七闽原属蛮族,东周时期,楚国灭越,越人南下重建了越国,称之为闽越。楚国被秦汉驱赶后,武陵蛮从赣南进入闽西、粤东,这些人即为史书中的畲、瑶。蛮族在福建分隔的山水中发展,与南下的汉人融合,形成了闽语民系和客家民系。部分学者称闽人、客家人是文化上的汉人,而非血缘标记,这一过程中,闽南语系自然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客家人所居的闽西历史上属于汀州,其东界为漳州。明代,汀州和漳州在博平岭相遇,矛盾逐渐频繁。

广东话细佬是什么意思 那里把年轻人称作细佬

漳州文庙

汀州人称东边的入侵者为漳寇、潮寇,漳州则称西边的闯入者为山贼、畲客、蛮獠

,各自站在不同立场讲述各自的故事。

明末清初,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提到,“漳猺人与虏、汀、潮、循接壤错处,亦以盘、蓝、雷为姓,随山种插,去瘠就腴,编获架茅为居…

常称城邑人为河老,谓自河南迁来,畏之,繇陈元光将卒始也

。”顾炎武的描述表明,早在陈元光开漳时,“蛮獠”便以“河老”称呼南下的汉人,这一称谓一直延续至明代的漳州猺人,即后来的畲族。猺人所处的地域“虏、汀、潮、循”即明清时期客家人的分布之地,客家人也继承了这一称谓,

“河老”意为来自河南的强盗。

当漳汀两府在博平岭相遇,客家人与闽南人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导致这条交界线上的土楼、土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是双方敌对的结果。

客家人因人口膨胀,被挤压至东南方向,最终在梅州立足,并进一步向南进入潮州腹地,向西扩展至珠江流域。

广东话细佬是什么意思 那里把年轻人称作细佬

汕头庙门

当客家人来到潮州时,他们会疑惑为何与他们类似的闽南人又出现了?碰撞与利益冲突不断,“河老”一称仍然适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移民们逐渐忘记了“河”的含义,而将其替换为更合适的“福”,因此“福佬人”成为新称谓,意为来自福建的强盗。

清末民初,广东客家人邹鲁在《汉族客福史》绪论中指出,“

盖当时中原民族,自福建而来,遂称为福老,而福老之称,原为河老,以其出自中原之河南也

。”此言昭示,“福老”即为客家人对潮汕人的他称,由“河老”演变而来,其源头直指河南。为了减轻贬义,“福老”最终演变为“福佬”。

广东话细佬是什么意思 那里把年轻人称作细佬

雷州石狗,未曾福佬化的闽南语系

邹鲁总结说,“大江以北,无所谓客,无所谓福,北即客之土,福之源也,大江以南,客无异客,客为土之偶,福为河之称也。客家之对,则为主人;

福老之称,原为河老

。故今之言土客,犹世之言主客;今之言福老,犹古

称河老。”

粤东“福佬”这一称谓甚至远及台湾地区。

郑成功自金门出征,攻占台湾后,这里逐渐成为闽南和粤东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如今,台湾的“本省人”中主要包括了闽南人和客家人。那么,那些人数众多的潮汕人又去了哪里呢?

台湾的移民逐渐融合,为了方便辨识移民的来源,清政府通常依据籍贯划分民系。

如闽籍多以福、兴、泉、漳为依据,其中泉州和漳州人数最多,通常被划为闽南人;粤籍则以潮、惠为别,后来增加了嘉应州,主要被归为客家人。

大多数说潮汕话的潮州人要么以语言区别融入漳泉人群,要么以籍贯并入客家群体。

潮汕雕刻

在台湾的省别械斗中,我们常见“闽粤”这样的民系区分,这实际上就是闽南与客家民系之别。如《为奏拿北路淡水彰化焚抢匪徒提犯会同审拟事》中所述,“粤、闽各庄素分气类,淡南、铜锣湾等处粤庄逼近内山,尤多匪类”,《凤山县采访册》中也记载,“闻前辈不许截围,欲使山泉顺流而放诸海,不为害于闽庄。惜粤民不肯,几成械斗,因弗果行,遂至溪流浩大,泛滥无常”。

随着福建政区的变化,原本明确的闽南漳泉身份开始变得复杂。雍正年后,闽南地区由漳泉两府扩编为龙岩州、漳州府、泉州府、永春州,甚至有军事性质的厦门道。在台湾,以籍贯区分同一方言人群变得愈发困难,逐渐地,

与客家人亲近的台湾官府开始使用“福佬”来统称这些不太听话的闽南人,逐渐使“福佬”在台湾盛行。

晋江五店市祖佛祖

台湾的闽南人对“福佬”这一称谓并不太乐意,他们心中明白这一词汇的最初含义。于是,他们在“福佬”的基础上,创造了“河洛”这一称谓。无论是从发音角度还是从字源来看,“河洛”都具备极具形象的意义,一方面延续了“Hok-loh”的惯称,另一方面也重申了闽南人“家在河南”的记忆。

作为东南沿海拥有悠久历史的汉族民系,闽南人自“开漳”以来,便被当地民族称作“河老”。这种带有蔑视的称呼后来被客家人继承,客家人南迁广东后,将此称谓应用于潮汕人身上,最后演变为“福老”。

客家人与潮汕人的关系若是恶化,“福老”便变成了贬义的“福狫”;若是融洽,则“福老”又成为了中性的“福佬”。

当“福佬”这一称谓变得普遍后,闽南人逐渐将其过渡为“河洛”。这大概就是“福佬”这一他称到“河洛”自称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