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走的词语 带有走字的歌

2024-09-2302:35:29综合资讯0

今天,我们在《说文解字》课程中将探讨第192课的重点——汉字“走”的部首及其演变。具体内容如下:

“走”字的发音是zǒu。在《说文解字》中,“走”字被解释为:“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 清代饶炯在《说文解字部首订》中指出:“古文字形以‘止’表示足部。‘夭’的含义为‘屈’,行走时脚部弯曲,因此‘走’字的构造为‘夭’与‘止’的结合,意在体现‘屈’的动作。” 林义光在《文源》中提到:“古文字象征人行走时摇摆双臂的形状,结合‘止’,即表现足部的形象。” 其字形如下图所示:

关于走的词语 带有走字的歌

(走字的字形演变)

字形分析显示,走字在甲骨文中展现为一个侧影形象,象征跑步的人。走字的最初意义即为奔跑或迅速移动。到了西周时期,金文中加上“止”旁或“彳”旁,均用于表示运动的含义。《释名·释姿容》中提到:“徐行称步,疾行称趋,急速的则称走。”古代对于步伐的描述,“步”指慢速行走,“趋”指快步,而“走”则为跑步。《尚书·多士》中有:“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孔传》中提到:“所当服行奔走,臣我多为顺事。”这说明在古代,人们对于“走”的使用多用于描述服务或奔波。

关于走的词语 带有走字的歌

(跑步的人)

《韩非子·五蠹》中提到:“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这里的“走”形容兔子奔跑得太快,导致了意外的死亡。

关于走的词语 带有走字的歌

(守株待兔)

“走”还有多种用法,其中常见的包括:(1)逃跑,如《左传·定公十年》中:“(公子)地怒,使其徒扶魋而夺之。魋惧,将走。”意思是向魋因害怕准备逃离。另如《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在这里,“走”指的是逃跑。成语“走马观花”源于唐代孟郊《登科后》诗中的描写,形容骑马时对花的粗略观察,现多用于指快速且肤浅的了解。

关于走的词语 带有走字的歌

(走马观花)

(2)步行,这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如《木兰辞》中:“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及鲁迅《故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关于走的词语 带有走字的歌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表示前往或到达,例如《仪礼·士相见礼》中:“某将走见。”《淮南子·说林》中:“渔者走渊,木者走山。”这里的“走”意为前往或到达。如《左传·昭公十八年》中提到:“郑有他竟,望走在晋。”表示希望投奔晋国。

关于走的词语 带有走字的歌

(影视剧中的刘邦)

(4)表示流行或传播,如宋代范成大《河豚叹》中:“至今走末俗。”即表示某种风俗仍在流行。

(5)描述物体的移动,例如苏轼《新滩阻风》中的“沙在移动”,或茅盾《夏夜一点钟》中的“手表的秒针在走。”

(6)表示误差或偏差,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走样”。

(7)表示交往或走动,如《红楼梦》第六回中的“走亲戚”。

(8)形容滚动,如唐岑参《走马川行》中“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9)描述通关节,如“走后门”。

(10)表示离开,如《玉篇·走部》中:“走,去也。”

(11)叱责离开,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走,复入言沛公。”

(12)表示到达,如《庄子·达生》中:“无不走也。”

(13)表示经过,如《天工开物》中提到的“走焊”。

(14)表示丧失,如《五代史平话》中“走了七魄”。

(15)表示泄露,如《红楼梦》中“走漏了风声”。

(16)描述排泄,如《笑府·医屁》中的“走大便”。

(17)表示起床,如《北宋三遂平妖传》中“走起来”。

(18)表示起立,如《二刻拍案惊奇》中“走起身来”。

(19)表示奉献,如苏轼《与蒲诚之六首》中“走此闻达”。

(20)泛指兽类,如《列子·周穆王》中提到的“飞者走,走者飞”。

(21)描述草名,如《管子·地员》中“走草”。

(22)描述车轮,如《墨子》中“车两走”。

(23)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如《儿女英雄传》中提到的“走之后”。

(24)古代自谦之词,如《左传·襄公三十年》中“吏走问诸朝”。

(25)指驱使之人,如梅尧臣《建德新墙》中的“群走”。

(26)表示通达,如《灵枢经·九鍼论》中提到的“五走”。

走字的小篆形式如下图所示:

(走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第192课,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