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举行婚礼的吉时 古代结婚一般在什么时辰

2024-09-2401:24:01综合资讯0

婚姻被誉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同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洞房花烛夜常被视为每位男性的梦想,要迎来这激动人心的夜晚,首先必须经历婚礼的筹备。正如俗话所言,光靠一方努力无法成事,婚礼的举行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婚姻都是人生中举足轻重的大事。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婚姻是终身大事,岂能儿戏!”这个“终身”不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承诺,而是对整个一生的负责。与现代的结婚流程相比,古代婚礼的程序则显得更为繁复和讲究。

古代举行婚礼的吉时 古代结婚一般在什么时辰

现代婚礼往往融合了中西方的传统,每个地区的婚俗也各有不同,但这些传统的核心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婚礼的常见步骤:提亲、送聘礼、定婚期、新郎迎亲、拜堂以及洞房花烛夜。实际上,古代婚礼的程序要比影视剧中的更加繁琐和复杂。根据《礼记·昏义》的记载,古代婚礼包括了六个主要步骤。

这六个步骤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古代举行婚礼的吉时 古代结婚一般在什么时辰

纳采是婚礼的第一步。当双方决定结婚时,并不像现在一样简单洽谈。古代人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两人情投意合,仍需通过媒人进行正式提亲,得到女方同意后,才能开始准备聘礼。

古人之所以重视媒人,是因为媒人是婚姻中的重要中介,传达着双方的意愿,并确保婚事的顺利进行。媒人的角色远非现代的媒婆那样简单,他们需要全程参与婚礼的各个环节,甚至在婚后若夫妻间有矛盾,还需进行调解。

古代媒人使用两种工具:斧和秤。斧来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秤则是为了衡量门第与地位,古代对婚姻的要求严格,门当户对是婚配的基本准则。不匹配的婚姻往往难以维系,少数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更是罕见的例外。

纳采过程中还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奠雁。雁被视为忠贞与和谐的象征,仪式结束后需放生雁,象征着吉祥和平。

古代举行婚礼的吉时 古代结婚一般在什么时辰

纳采之后便是问名环节,即询问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等信息,以确保双方八字相合。

接下来进入纳吉环节,男方会将问名的结果告知女方,并送上礼物(但非聘礼),并进行奠雁仪式,以示对婚姻的祝福。

第四步是纳征,即送上聘礼。聘礼的金额根据男方的经济状况而定,通常包括金银绸缎等。《梦梁录·嫁娶》中提到,富贵人家的聘礼包括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和四十匹绢;条件稍差者则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和三十匹绢;更为一般者则为金三钱、银三两、彩缎三表里和十五匹绢。由此可见,古代的婚礼也不乏经济压力。

完成了聘礼的赠送后,接下来就是选择良辰吉日,即请期。

最后一步是亲迎,即新郎亲自到新娘家接新娘。古代的亲迎和现代的接亲程序大致相同,只不过古代的花轿已经被今天的汽车所取代。

古代举行婚礼的吉时 古代结婚一般在什么时辰

古人选择黄昏时分举办婚礼,这一习俗似乎也有其深意。古代人认为黄昏时分是吉时,婚礼上行礼的时间与“婚”字中的“昏”相符,意指黄昏是举行婚礼的最佳时机。据说这一传统还源于上古时期,当时男女婚姻需要完成从母系到父系社会的过渡,黄昏成为了抢婚的最佳时机,后来这一习惯便成为了婚礼时间的传统。

至于现代婚礼为何多在白天举行,主要源于皇帝的影响。古代帝皇地位至高,百姓则需遵循皇帝的习惯。皇帝选择黄昏举行婚礼,百姓则只能避开这一时段,逐渐形成了婚礼在白天举行的习俗。

婚姻不仅是两姓之好,更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成功的男性背后往往都有一位默默奉献的贤内助。古人认为婚姻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朱元璋能够一统江山,离不开马皇后的支持和智慧,她的去世让朱元璋悲痛不已,此后他再也没有立皇后。

古代举行婚礼的吉时 古代结婚一般在什么时辰

虽然古人结婚的年龄普遍较早,大约在十五岁左右,这与当时较短的寿命有关。虽然有三妻四妾的现象,但这主要限于富贵人家,普通百姓则以一妻为主。古代婚礼的程序复杂而庄重,反映了古人对婚姻的重视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