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亲节的来历 5月12日母亲节的由来

2024-09-2402:21:07综合资讯0

关于母亲节的来历 5月12日母亲节的由来

每年的母亲节总能让我们不禁思索“母亲”这个词的深远含义。我们习惯于称呼母亲为“妈”,但您是否曾好奇,这一称谓的来源究竟是什么?“母亲”这一称谓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展现了相似的发音,如德语中的“mama”、英语中的“mama”、日语的“ママ”、法语的“mama”、俄语的“mama”以及意大利语的“mama”。这一现象说明了,“妈妈”这个词几乎是全球通用的,几乎无需翻译。研究显示,除了非洲黑人之外,世界上其他人种均含有2%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这也许解释了人类为何在语言上如此一致。

关于母亲节的来历 5月12日母亲节的由来

关于母亲节的来历 5月12日母亲节的由来

在中国,虽然“大妈”是普遍使用的称谓,但各地对母亲的叫法各有不同。比如,云南基诺族称呼母亲为“阿妈”,而东北满族则用“额娘”或“讷讷”。在我家乡,大家通常称呼为“阿妈”,而我个人却习惯称呼她为“老妈”。有趣的是,当我给妈妈打电话时,称她为“老妈”,却被同事笑称我让妈妈看起来老了。这样的称呼习惯一旦形成,确实很难改变。不论是“娘”、“母亲”还是“妈妈”,或者是“哪”、“阿妈”、“娅”,它们都体现了对母亲的敬爱与尊重。

现代普通话推广后,“妈妈”成为了统一的称呼。有一种观点认为“妈妈”是从外语音译而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广雅·释亲》中,“妈”被定义为“母”,这表明“妈妈”并不是从西文音译来的。在《广雅·释亲》中,还提到“爸”与“妈”同时出现,说明它们并非音译。实际上,“妈”的最初形式是“母”或“妣”(唐代后专指去世母亲)。早在《诗经·小雅·蓼莪》中便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记载,《尔雅·释亲》中也提到“父为考,母为妣”。“母”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其字形由“女”字与两乳组合而成,象征哺乳的母亲。随之而来的“母亲”称谓,也正是源自于甲骨文的“母”字。

关于母亲节的来历 5月12日母亲节的由来

古人觉得“妈”这一称谓不够顺口,大约在使用了千年后,“妈妈”终于作为一种新的称谓出现了。虽然学界曾认为“妈妈”可能是西文音译,但这种观点并不成立。南宋时期,“妈妈”已经被用来称呼母亲。南宋诗人汪应辰就曾提到:“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从宋元时期开始,口语化的表达逐渐增多,“妈妈”也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宋末元初的俞琰在《席上腐谈》中提到“今人称妇人为妈妈”,元末高明的《琵琶记》中也有“喜爹妈双全,谢天相佑”的描述。在宋元时代,“妈妈”也曾有些不雅的用法,例如在《大宋宣和遗事》中,称李师师的老鸨为“妈妈”。《水浒传》中也提到“梅香入去不多时,转出李妈妈来”。“娘”逐渐成为一种更为雅致的称谓。“娘”最初指年轻女子,直到隋唐时期才成为“母亲”的代名词。《隋书》中有记载:“韦世康为绛州刺史,与子弟书云: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而在宋元时期,“娘”和“孃”开始混用,今天“孃”已经演变为“娘”的繁体字。

关于母亲节的来历 5月12日母亲节的由来

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莫过于父母的陪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中最大的遗憾。时间不等人,不要等到父母变得苍老时,才感受到他们的伟大。正如所言,“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在父母在世时,家才有了真正的意义。家庭的温暖源自于我们对父母的爱。尽管时光无法倒流,但一切仍然为时未晚,从现在开始,愿我们都能珍惜每一刻。- end - 以上是我拾书君的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如果您有任何想法,欢迎分享。声明:转载此文仅为传递信息,如有标注错误或权益问题,请联系作者,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文章来源:妈妈咪呀)

关于母亲节的来历 5月12日母亲节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