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三巨头

2024-09-2501:24:02综合资讯0

文 | 界面新闻德国特约撰稿人 钱伯彦

7月14日,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迎来了法国年度盛事——阅兵仪式。除了马克龙对法国太空军计划的雄心壮志和“钢铁侠”飞行表演,当日庆典的核心主题无疑是欧洲的团结与合作。

当“欧洲干预倡议”(IEI)的十个签约国联合方阵沿香街行进时,德国A400M运输机等欧洲多国机队在巴黎上空低飞掠过,德国总理默克尔对欧洲合作及德法友谊的赞赏,使得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前所未有地亲近。

在这样友好的氛围下,法国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了一次低调的纪念活动,回顾一百年前的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这一条约被视为协约国特别是法国对德国深刻仇恨的象征,其苛刻条款和刻意羞辱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之一。

“这哪里是和平,这只是二十年的停战”,法国一战时期陆军统帅福熙的名言正是对此的绝佳注解。作为《凡尔赛条约》的东道主,法国确实在条约的细节上刻意使德国人难堪。

《凡尔赛条约》的谈判自1919年1月18日启动,这一天恰逢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德国代表团不仅未被允许参与谈判,还被安排了专用列车参观西线战场,以强调德军在壕沟战中的反人类行为。

在谈判期间,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受到了严密的监视,他们不仅被限制行动,自由受限,旅馆内的服务人员也不被允许与他们交流,所有日常需求只能通过纸条沟通。1919年3月的《凡尔赛条约》草案中,甚至提出了“交出战犯德皇威廉二世”的要求,尽管最终没有被纳入条约正文,但显然这是为了羞辱德国。

条约在1919年6月28日正式签署时,德国代表团所面临的不是法国或英国的外交官,而是五位毁容的法军士兵(Gueules cassées),这无疑是为了深刻打击德国人的自尊。

法国在一战中损失了一代年轻人,仇恨的情绪或许是当时的集体心理。随着德法关系的日益友好,及德国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新认识,单纯以仇恨解释《凡尔赛条约》后的德法关系,显得过于简单。

实际上,德国社会对“宽大合理和平条约”的幻想破灭以及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可能才是导致仇恨的根源。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0月的信件中明确表示,美国只愿与民选政府谈判,对帝制国家只有投降一途,这无疑推动了德皇的倒台和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1918年10月30日,法军元帅福熙预测到的二十年和平并未改变他对德国的观点,他主张对德国不应施加过于苛刻的条款。随着革命在慕尼黑的爆发,德国面临的局势变得更加严峻,福熙的态度也变为“谈判已无意义”。

1919年5月,《凡尔赛条约》草案公布时,德国上下的惊愕和愤怒使得脆弱的菲利普·谢德曼政府迅速垮台,新成立的古斯塔夫·鲍尔政府无力与协约国讨价还价。

除了“宽大处理”幻想的破灭,《凡尔赛条约》第231条迫使德国承认战争的全部责任,更是激起了德国人的愤慨。尽管一战由德国挑起,但德军参谋总部始终声称是“自卫战争”。对于德国民众而言,曾经的正义战争如今被视为反人类罪行,而对协约国来说,这一条款则为赔款和割地提供了法律依据。

条约的签署最终导致了魏玛共和国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外压力。即使如此,德国仍然经历了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后,迎来了“黄金二十年代”,文化和科学蓬勃发展。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打破了这一繁荣,犹太人和“背叛者”阴谋论成为了党的宣传工具。

随着历史的进展,1932年,党通过合法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4年,元首头衔确立;1935年至1936年,德国恢复海军舰队,并在法国默许下进军莱茵兰,《凡尔赛条约》变成了废纸;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历史的惯性让我们看到,《凡尔赛条约》的“宿命论”也开始受到质疑。普法战争后,法国面对《法兰克福条约》的苛刻条款也经历了五十年的和平,而不是短短二十年的休战。这段长久的和平,或许是由于普鲁士人“宽容”的镇压和战后的经济繁荣。

如今的德法两国,曾经的《凡尔赛条约》更多地被视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决定,这或许是两国和解与持久和平的最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