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草原 呼和浩特最美的草原

2024-09-2501:26:49综合资讯0

城市概况:

呼和浩特,这座被称作“青色的城”的城市,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担任着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的重任。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它还荣获了“全球经济增长20强城市”、“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和“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等荣誉称号。

地理上,呼和浩特位于东经110°46'至112°10',北纬40°51'至41°8'之间。其总面积达1.7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覆盖2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300万。市区海拔约1050米,气候为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在3.5℃至8℃之间,年降水量在337毫米到418毫米之间,四季变化显著,气候宜人。

呼和浩特的建城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约2300多年前。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与明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在此地修建了城池,命名为“归化”,蒙古族称之为“库库和屯”(即“呼和浩特”)。1954年,呼和浩特被确立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坐落于草原北部、黄河南岸,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市内的“大窑文化”遗址展示了70万年前的古人类生活,“赵长城”则是公元前4世纪的古老长城,“昭君墓”则见证了1世纪“胡汉和亲”的历史,还有世界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写的天文图金刚舍利宝塔,席力图召被誉为“佛教建筑典范”。呼和浩特还是丝茶驼路的重要中转地,召庙文化的发源地,以及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汇处。

历史沿革:

呼和浩特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并在1986年被国务院正式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各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大青山脚下和黄河沿岸的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中原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传唱着各族人民团结互爱的赞歌。

这里的文物古迹,如大窑文化遗址、长城遗址、云中古城、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大召、席力图召、将军衙署和公主府等,都是呼和浩特的璀璨足迹。

孤魂滩事件、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和“九一九”和平起义等,也是这座城市在中国领导下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的光辉历史。

行政区划:

呼和浩特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65平方公里,旗县区面积15121平方公里。市区包括新城区、区、玉泉区和赛罕区,此外还辖有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五个旗县。

呼和浩特草原 呼和浩特最美的草原

自然地理: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6′至112°10′,北纬40°51′至41°8′。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2月9日,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工作团进入归绥。1954年4月25日,“归绥市”改称为“呼和浩特市”。在1960年以前,呼和浩特市辖区包括新城区、区、玉泉区和赛罕区。1960年,土默特旗划归呼和浩特市。1971年,托克托县也划归此地。1995年和1996年,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相继划归呼和浩特市,现辖9个旗县区。

地形上,呼和浩特主要分为北部的大青山和东南部的蛮汉山山地,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势从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大青山的海拔最高点为2280米,托克托县的最低点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则是蛮汉山。

河流方面,包括大黑河、小黑河和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380.9平方公里。1958年建成的红领巾水库灌溉面积11万亩。哈拉沁沟流域面积708.7平方公里。全市河流总长度1075.8公里,河网密度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变化明显,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季节气候剧烈变化。年均气温由北至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年均气温约2℃,南部达6.7℃。最冷月气温在-12.7℃至16.1℃,最热月气温在17℃至22.9℃之间。年降水量从335.2毫米到534.6毫米不等,西南地区降水最少,仅350毫米,而大青山区降水量最高,达到534.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