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隅是什么意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2024-09-2601:50:01综合资讯0

译注:方勇 李波

出版:中华书局

解蔽

凡人之病,皆在于狭隘的观点遮蔽了对大理的认知。要恢复到正道中,必须摆脱这些偏见。偏见往往使人迷惑,天下没有两个相同的道,圣人对道的理解也应一致。诸侯和百家争鸣各自主张不同的学说,必然有对错之分,社会因此可能安定也可能混乱。那些使国家动乱的君主和使家族纷乱的学者,他们的心中虽然都渴望追求正道,但由于忌妒和误解,大道被曲解,导致个人和他人都被蒙蔽。以偏见为执念,以己见为标准,非但未能正本清源,反而陷于自我欺瞒的境地。正道本是明晰的,却被心中的障碍遮蔽,岂非悲哉?

译文:人们的主要困扰在于被狭隘的观点所遮蔽,难以洞察全面的大道。纠正这些误区可以使人恢复到正道。偏见使人陷入迷惑之中。天下本无二道,圣人亦无二心。现今,各诸侯施行不同的政治,百家学说不一,必然会有正误之别,有的使社会安定,有的则使社会混乱。那些使国家动荡的统治者和使家庭纷乱的学者,他们内心虽然希望追求正道,但因忌妒和误解,对大道的认知被偏见所曲解。私藏知识而回避批评,依赖偏见而观察他人,造成了无从纠正的困境。这难道不是因偏见遮蔽了正道的追求吗?心中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如同面前的黑白分不清,耳边的雷鸣也听不见,处于盲目中岂不悲哉!

故而,蒙蔽的来源多种多样:欲望和厌恶会导致蒙蔽;只见开端或结局也会使人偏颇;距离远近、广博浅显的认知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理解;古今不同的观点同样可能造成蒙蔽。万物皆有不同,各种蒙蔽现象互相影响,这是人们思想上的普遍毛病。

译文:蒙蔽的来源可以从多方面考虑:欲望和厌恶都会导致蒙蔽;只关注事物的开始或结束也可能使认知偏颇;无论远近、广博或浅显的观点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理解;对古今的看法同样可能造成蒙蔽。所有这些差异都可能互相影响,形成广泛的思想困境。

古代君主中,夏桀和商纣便是蒙蔽的典型。夏桀被妹喜、斯观所迷,未能重视关龙逢,致使心智被误导,行为混乱;商纣则被妲己、飞廉所惑,未曾采纳微子启的意见,致使行事失控。如此一来,群臣离心,百姓怨恨,贤者退隐,这正是他们失去天下、宗庙被毁的原因。夏桀死于鬲山,商纣被悬于赤旗之上。未能预见自己的覆灭,且无人劝谏,这正是蒙蔽带来的灾祸。商汤以夏桀的覆灭为鉴,故谨慎治理,长久任用伊尹,这使得他能继承夏桀的权位。文王则以商纣的覆灭为教训,故专心治理,长期任用吕望,从而继承了商朝的霸业。远方的国家纷纷进贡珍宝,名声享誉四方,这就是至高的荣盛。《诗经》有言:“凤凰飞翔,翅如盾牌,声如箫音。有凤有凰,帝王心欢畅。”这便是不被蒙蔽的幸福。

译文:历史上,被蒙蔽的君主如夏桀和商纣。夏桀受妹喜、斯观的影响,忽视了关龙逢的忠告,心智被迷惑而行动混乱;商纣则受妲己、飞廉的影响,未采纳微子启的建议,心智被误导而行为失控。朝臣失去忠诚,百姓怨声载道,贤良之士退隐,这是他们失去天下、宗庙被毁的原因。夏桀死于鬲山,商纣的头颅挂于赤旗之上。无法预见自身的覆灭,也无人劝诫,这正是蒙蔽的祸害。商汤借鉴夏桀的覆灭,以此警惕自己,谨慎治理,并长久任用伊尹,从而继承了夏朝的权位。文王以商纣的覆灭为戒,专心治理,长久任用吕望,从而获得了商朝的统治。远方国家纷纷进贡珍宝,国泰民安,这便是极致的繁荣。《诗经》曰:“凤凰翩翩飞舞,翅膀如盾,声音如箫。凤凰与凰,帝王心中喜悦。”这就是不被蒙蔽的福祉。

从前的臣子中,唐鞅和奚齐也曾被蒙蔽。唐鞅因权欲驱逐了戴驩,奚齐因贪图权势陷害了申生,唐鞅最终在宋国被杀,奚齐在晋国被杀。驱逐贤臣和陷害亲人,最终自食其果,这便是蒙蔽的祸害。贪婪、背叛和争权的行为,若无危害、耻辱和灭亡的后果,自古至今从未有过。鲍叔、宁戚和隰朋智慧而不受蒙蔽,能够辅佐管仲,使其名利均衡;召公、吕望仁爱且明智,能够辅佐周公,使其名声和福禄与周公相匹敌。《传》曰:“了解贤人称为明智,辅佐贤人称为有能。努力而志向远大,其福必长。”这就是不受蒙蔽的幸福。

译文:历史上,唐鞅和奚齐也曾被蒙蔽。唐鞅因追求权力而驱逐戴驩,奚齐因争权而陷害申生,结果唐鞅在宋国被杀害,奚齐在晋国被杀害。驱逐贤相、陷害亲兄,最终自身也遭遇刑罚,这正是蒙蔽的结果。贪婪、背叛和争权而未受损害的,从古至今没有先例。鲍叔、宁戚和隰朋智慧且公正,因此能够辅佐管仲,使名声和福禄与管仲齐平;召公、吕望仁爱且明智,能够辅佐周公,使名声和福禄与周公匹敌。《传》云:“了解贤人称为明智,辅佐贤人称为能干。努力奋斗,幸福必长久。”这就是不被蒙蔽的福祉。

游说之士中,墨子、宋子、慎子、申子、惠子和庄子也曾被蒙蔽。墨子过于重视实用而忽略了礼仪,宋子过于关注欲望而忽略了节制,慎子专注于刑法而忽略了贤能,申子偏重权势而忽略了才智,惠子过于强调辞章而忽略了实际,庄子则陷于天道而忽略了人道。从实用的角度看,道就成了功利;从欲望的角度看,道就成了满足;从法则的角度看,道就成了条文;从权势的角度看,道就成了方便;从言辞的角度看,道就成了空谈;从天道的角度看,道就成了自然的因缘。所有这些看法只是道的一部分,大道是恒常且变化无穷的,一个方面无法完全代表。那些片面了解道的人,往往会把片面的见解当作真理,自我

译文:心未尝不储藏东西,然而有所谓虚空;心未尝不能同时认识两种事物,然而有所谓专一;心未尝不有所动摇,然而有所谓宁静。人生而具备知识,这些知识形成了志向。志向本身是善的,但在这过程中有所谓的虚空,它并不是指将已有的善用来影响将要获得的。心既有知识,亦有异同,而这些异同被称为兼知,即同时具备了多种知识。虽然这样有两个方面,但这些方面本质上还是统一的,不因其中一个而损害另一个。心的活动表现为做梦、思考或行动,这些都是对心的运用方式。虽然心从未静止,但有所谓的宁静,不因梦境的剧烈而使心乱。未得道而寻求道者,便是那种在虚空与专一中寻求安静的状态。真正实践者则需具备道者的虚空与专一,以便彻底理解和实现道。知道、观察、实践和体悟道,便是成为通达之人。虚空专一而宁静,称之为大清明。大清明者,万物皆形象俱见,皆见而被讨论,讨论而不失其位置。能在室内观四海之景,处于当前而论及久远,细观万物的情状,参照治理与混乱而通达其度,调节天地而管理万物,从而制定和裁剪大理,整个宇宙自然显现。浩瀚广袤,谁能知其极限?宏伟辽阔,谁能知其德行?汹涌澎湃,谁能知其形态?明察日月,遍满八极,这就是称为伟大的智慧者!那些恶行的根源确实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