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吨天然气等于多少立方米 天然气立方米和吨的换算公式

2024-09-2701:37:24综合资讯0

一吨天然气等于多少立方米 天然气立方米和吨的换算公式

北京,作为全球人口众多的城市之一,其能源消耗需求巨大。2018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每日耗电量达到7023万度,家庭用天然气超386万立方米,用水总量也达到了1076万立方米。在中国城市的能源转型中,北京独树一帜,采取了“脱煤、提气、增电”的策略。2018年,北京成为中国首个彻底淘汰燃煤发电的城市。

天然气,作为煤炭的重要替代能源,不仅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还支撑着城市庞大的工业体系。除了居民家庭的天然气使用外,天然气发电占据了北京约三分之一的电力需求。每到冬季,北京的供暖需求中超过90%由燃气供热厂满足。

根据澎湃新闻(www.)报道,2019-2020年采暖季,北京的天然气日供应量预计将达到1.3亿立方米,比去年有所增加。气温每下降1摄氏度,将使日需增加约300万立方米。

北京市燃气集团副总经理许彤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如果寒流来袭,北京的气量需求可能波动三四千万立方米。”每个采暖季,城市燃气公司和上游供应商需面临巨大的压力,必须制定精确且灵活的供应计划,以确保天然气资源的合理分配。

天然气的来源

自1987年引入华北油田天然气以来,北京的天然气发展缓慢。1997年至今,天然气在北京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从1%增长至35%,使北京成为全球第二大天然气消费城市,仅次于莫斯科。北京燃气集团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城市燃气企业,为首都600多万用户提供保障。

许彤回忆道:“当初我们在规划时,没预料到天然气会有如此发展。2002年规划陕甘宁天然气入京时,专家们都对北京每年30亿立方米的用量表示难以置信。2004年,北京的天然气消费量就达到了这个数字。”对比而言,2018年,北京的天然气消费量已达到180亿立方米。

北京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应用长距离输送天然气的城市。1997年,用气量还不到2亿立方米,经过20年的发展,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达到了180亿立方米,这在全球天然气发展史上也堪称奇迹。

这一发展情况也代表了中国天然气的发展缩影。2008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总量为812亿立方米,而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翻了约3.5倍。

作为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北京的城市燃气公司将远程输送来的天然气首先接入城市门站。在国内或国外气田开采的天然气,由中石油等企业运输到城市门站,再通过城市管网分配到不同的用户。

海外气田的天然气,如来自中亚、俄罗斯,通过管道运送到边境,然后接入国内管道系统完成运输。近年来,由于国内产量增长缓慢,LNG进口规模逐步扩大。LNG通过海上运输到达中国东部沿海,再经过再气化进入骨干管道或直接用槽车运输到下游。液化天然气的能量更高:一吨液化天然气的含气量等同于约140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

一吨天然气等于多少立方米 天然气立方米和吨的换算公式

北京燃气集团西集天然气高压门站。澎湃新闻记者 陈思 图

在城市门站,天然气被净化、加臭、计量,然后通过城市管道输送到各家各户。以北京为例,2万多公里的管网和近2万座调压设施,将高压天然气转化为居民可用的天然气。大型燃气热电厂和热力公司也是北京的主要天然气消费者。

1997年金秋,陕甘宁天然气的引入改变了北京燃气供应紧张的局面。许彤介绍,北京从单一气源逐步发展为多元化气源,包括国产气源、陆上进口管道天然气、煤制天然气以及全球海上LNG。

确保供应的周密预案与灵活调度

尽管起步较晚,中国天然气市场正在飞速发展。2018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买家,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仅次于日本。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将在2024年成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

许彤认为,中国天然气的发展体现了国家在能源治理方面的决心。从治理燃煤锅炉到转向清洁能源的调整,体现了逐步推进的过程。

气化率的提升使得保供压力增加。每年的冬季,北京燃气集团和上游企业需共同承担保供任务,通过与上游企业的沟通协商,确保气源充足。北京燃气集团还执行了月计划、周平衡、日调度的协调机制,以应对需求波动。

在用户需求侧,北京燃气公司制定了详细的预案,并与企业和政府协调以应对天然气短缺。在极端情况下,政府会启动备用燃煤机组以保证供热。城市燃气企业也负责小时调峰,以应对用气量的突然增加。

2017年冬季的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引发了对储气能力不足的警示。国内储气设施建设大规模启动,国家发改委设定了储气能力目标,包括供气企业、城燃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储气能力要求。

一吨天然气等于多少立方米 天然气立方米和吨的换算公式

北京燃气集团西集LNG应急储配中心。资料图

许彤表示,北京的天然气消费在季节上存在显著差异,夏季与冬季的需求差距达到8倍到10倍。为了应对这种需求差异,北京燃气集团投资了多个储气设施,如华北大港地下储气库和唐山LNG接收站,这些设施将在未来几年陆续投入使用,以显著提升国内的储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