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绿荫填词语 什么的绿荫四年级

2024-09-2701:55:53综合资讯0

作者:刘月悦(单位: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致橡树》

舒婷的诗歌《致橡树》首次发表在1979年第4期《诗刊》上,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使得这位年轻诗人迅速崭露头角。她用诗歌表达了新时期女性的爱情观,既是一种深情的表白,也是一种对独立女性人格的宣示。诗中说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这首诗在四十年来被一代又一代青年传颂,几乎成了他们心目中的爱情圣言。

什么的绿荫填词语 什么的绿荫四年级

舒婷抄写的《致橡树》,图片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

艾青对《致橡树》的影响

舒婷,原名龚佩瑜,出生于福建漳州龙海市石码镇。她的母亲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带着她和兄妹从漳州迁移至厦门,分别住在祖母和外祖母家中。舒婷在外祖父母的启蒙下,早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9年,尚未完成初中学业的舒婷被派往农村插队,她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她的诗因其清新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很快在知青中传开来,并被谱成吉他曲。尽管她当时并未公开承认这些诗作是自己的,甚至将诗作伪装成摘抄的外国作品,但她的创作却在福建省内迅速传播开来。

什么的绿荫填词语 什么的绿荫四年级

20世纪70年代末,舒婷(右二)与诗友聚会,左一系老诗人蔡其矫

在舒婷的诗歌道路上,著名诗人蔡其矫给予了她极大的帮助。香港作家陶然曾在散文《师妹舒婷》中提到,黄碧沛引荐了舒婷给蔡其矫,后者也推荐了许多名著供她参考。蔡其矫对舒婷的评价极高,并未正式拜师,但两人之间的师生情谊却由此建立。

《致橡树》的创作过程也与蔡其矫有关。舒婷在《都是木棉惹的祸》中回忆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1977年3月,她陪同蔡其矫散步时讨论爱情问题。在蔡其矫的影响下,舒婷写下了《致橡树》,并将草稿交给蔡其矫,蔡其矫将其带到北京,并给艾青阅读。艾青对这首诗赞赏有加,并在他的建议下,将诗题从《橡树》改为《致橡树》。

《致橡树》在1979年《诗刊》的发表标志着这首诗的正式面世。1980年代初,《诗刊》作为权威的诗歌刊物,其发行量达到高峰。《致橡树》的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舒婷的父亲甚至在她生日时送给她一支刻有祝福的钢笔,这支钢笔成为她写作的重要工具。据舒婷自述,她用一支老式派克金笔完成了《致橡树》的创作。

《致橡树》的深层含义

《致橡树》不仅仅是对爱情的宣言,也是一种女性独立人格的表现。诗中提到:“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表达了爱情中的平等和独立。“木棉”与“橡树”虽各自独立却又相互依存,共享风雨与彩虹,体现了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支持和理解的基础上。

在《致橡树》发表后的评论中,学者们将其与时代背景相联系。刘登翰认为,这首诗的独立和平等的爱情观在十年浩劫后的时代中显得尤为重要。陈良运则称之为“一首有强烈时代感的爱情诗”,认为它展现了新时代男女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爱情新型。石河则认为它反映了一代青年面对爱情和婚姻污染的抗争和独立人格的觉醒。

什么的绿荫填词语 什么的绿荫四年级

1980年参加第一届“青春诗会”的诗人们,前排左一系舒婷

在后来的文学评述中,《致橡树》被赋予了更多的层次意义。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提到,舒婷的诗复活了中国新诗中对个人情感的表达。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则认为,舒婷对个性和自我的维护,展示了在反叛传统和道德理性的同时确认自身理想的过程。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致橡树》仍然是最为动人的爱情诗。在20世纪80年代,它成为新时代女性的自我期许,而“木棉”的形象则成为女性的榜样。舒婷提到,有些读者虽然读了《致橡树》,却仍未真正理解其中的精神。她通过《神女峰》进一步表达了对传统爱情观的反思,但这首诗的影响远不如《致橡树》。

什么的绿荫填词语 什么的绿荫四年级

《致橡树》发表于1979年第4期《诗刊》

什么的绿荫填词语 什么的绿荫四年级

《致橡树》1982年被编入舒婷的第一本诗集《双桅船》,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生命如歌,自有清风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