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志的诗句 形容没有志向的诗句

2024-09-2702:22:01综合资讯0

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朝代有其独特的风采。唐朝以诗著称,宋朝则以词为主,而元朝的代表则是曲。今天的中国人对唐诗和宋词的喜爱尤为深厚,《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几乎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读物。

相比之下,关于“元曲”的记忆却相对模糊。儿时的课本中,元曲的经典之作主要包括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不得志的诗句 形容没有志向的诗句

而在那些钟爱言情小说的人群中,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或许也有所耳闻,其中“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成为了一段经典之句。

尽管徐再思的曲子在流传广泛方面表现不俗,尤其受到青春期少男少女的青睐,但与《山坡羊·潼关怀古》和《天净沙·秋思》相比,略显逊色。

令人费解的是,元曲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像徐再思的《折桂令》一样,风格颇为轻佻。仅有少部分被称作“正经”的作品,是以元代白话和口语创作的。这些作品当时容易理解,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却显得有些晦涩,不及唐诗宋词的“雅正”。现今的元曲爱好者多倾向于那些带有“士大夫气息”的作品,马致远的作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可谓元代作品中的“白描”之杰作。如今,大多数国人只要不是“九漏鱼”,基本都能背诵,并且不少人深感其美。它以诗作画,画中含诗,成为了传世佳作。

不得志的诗句 形容没有志向的诗句

《天净沙·秋思》直白易懂,无需过多的白话翻译。其独特之处在于名词的层层叠加。仅二十八个字中,就包含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十多个名词,这些简单的词汇组合起来,构成了一幅深具秋意的悲伤画卷。马致远以简练的笔触,表达了一个漂泊者的深沉秋思。

每一句《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都有其来源,最直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隋炀帝的《野望》。正因王国维对其极高的评价,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王国维对《天净沙·秋思》称其为天籁之作,认为其境界与唐人绝句相当。元代文学家周德清更是将其誉为秋思之祖。

周德清对马致远的推崇不仅限于《天净沙·秋思》,他更将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列,称为“元曲四大家”。尽管《天净沙·秋思》使马致远声名远扬,但他真正使其名留青史的却是他的戏曲作品。令人意外的是,马致远的戏曲大多围绕道教神仙点化凡人之事。

不得志的诗句 形容没有志向的诗句

其中,《任风子》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的主人公是《射雕英雄传》中的全真七子之首,马钰。马钰是全真教的第二代掌教,“遇仙”派的创始人。

在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马钰被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后来又被加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君”。《任风子》讲述了成仙后的马钰点化凡人任风子的故事。

传说中,在终南山脚的小镇上,有一位名叫任风子的屠夫,他原是仙人下凡。由于屠戮过重,他久久不能重归仙界。马钰为了点化他,施法让全镇的人都改吃素食。

任风子因此失去生计,愤怒不已,于是与全镇屠夫密谋杀害马钰。某晚,任风子在草庵袭击马钰,结果被马钰的护法真神击败。

之后,任风子去找马钰索要自己的头颅,马钰让他摸摸自己的脖子,结果发现头还在。于是,任风子跟随马钰出家修道。

任风子的家人劝他回家,但他为了证明自己修道的决心,竟将自己的儿子活活摔死。

不得志的诗句 形容没有志向的诗句

这一切并未结束。任风子的儿子魔合罗,本是佛教经典中的“蛇神”,死后投胎再生,十年后又来寻仇。经过一场神魔大战,魔合罗也被马钰点化,最终与任风子一起成仙。从这个故事来看,马致远实则是一位“玄幻修真”题材的戏曲作者。

尽管他的作品风格通俗,后世却十分推崇,这要归功于他文笔中的文士气息,受到文人阶层的喜爱。

关于马致远的生平,史料记载甚少。现代学者推测他大约生活在公元1250年至1324年之间,享年七十余岁。

《录鬼簿》记载他为“元大都人,号东篱,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他在二十岁前曾当过两年江浙行省的税收官吏。后他辞职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流浪生活,《天净沙·秋思》正是在这段期间创作的。因仕途失意,马致远在中年后开始向往修道生活。

不得志的诗句 形容没有志向的诗句

他的作品还有《邯郸道省悟黄粱梦》、《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衫泪》等。内容多涉及古代神话或文化名人与书生“遇仙”的故事,显示了他对道教神话的深入研究。

古代诗词创作中,引用前人的作品是常见的做法。宋词中大量引用唐诗,而元曲则更多地借用唐诗和宋词。马致远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成功,他在音韵上的掌握非常高超。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赞扬马致远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诸公已矣,后学莫及。”这表示,马致远的作品在语言流畅自然和音韵和谐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后来的曲作家难以企及。

虽然关汉卿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但在明代时,马致远和白朴却比关汉卿更受文士喜爱。这主要因为马致远的曲子在语音上更显“雅正”。

有人认为明代不喜欢关汉卿,是因为关汉卿的语言过于通俗,而他晚年还写了《不伏老》,讲述自己的风流韵事。

其实,马致远也有风流之处。元代贾仲名有词赞曰:“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王国维从《天净沙

·秋思》中看出了马致远在元曲中的卓越地位。如今的读者若有机会细读马致远的戏曲故事,会发现:

这位被誉为“马神仙”的文学巨匠,之所以在七百多年来一直受到文人和百姓的喜爱,并非仅仅因其继承了前代诗人的华丽词句。更在于他在构造神话故事的融入了丰富的古典写作技巧,且保持了儒生推崇的“士大夫气息”,达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