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力格尔海宝老师 布仁巴雅乌力格尔

2024-09-2801:05:12综合资讯0

乌力格尔海宝老师 布仁巴雅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这种古老的蒙古族曲艺形式,起源于明末清初,其名称在汉语中意为“说书”。因其表演语言为蒙古语,故也被称为“蒙语说书”。

在蒙古族民间,乌力格尔的表演形式多样,其中“雅巴干乌力格尔”或“胡瑞乌力格尔”指的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口头讲述;“潮仁乌力格尔”则是伴随潮尔的说唱表演;而“胡仁乌力格尔”则使用四胡作为伴奏。这些不同的伴奏形式为乌力格尔增添了丰富的艺术表现。

乌力格尔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演唱形式多样,通常以单人表演的方式呈现,演员不着装、不化妆,保持纯粹的讲述风格。四胡的伴奏可由演员自拉自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演艺模式。乌力格尔的语言特色源自蒙古语地方方言,即蒙古语科尔沁方言,其语言功能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乌力格尔的艺术积累深厚,节目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其中长篇尤为引人注目,代表作品包括《镇压蟒古斯的故事》、《唐五传》和《忽必烈汗》等。

乌力格尔是蒙古族曲艺的典型代表,体现了蒙古族说唱艺术的高度发展。2006年5月20日,乌力格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乌力格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已有约400年的历史。它的汉语意思为“说书”,由于其采用蒙古语表演,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地区,乌力格尔被分为不同的形式,其中“雅巴干乌力格尔”是指无乐器伴奏的口头讲述;“潮仁乌力格尔”使用潮尔伴奏;而“胡仁乌力格尔”则用四胡进行伴奏。

明末时期,乌力格尔在诺恩十旗逐渐流行开来,早期的说唱内容多取材于当时的传说,如《乌巴什洪台吉》和《阿拉坦汗传》。这一形式一经推出,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迅速获得了牧民的喜爱。

清代时期,随着内蒙古地区的开垦和汉族文化的引入,蒙古族的传统艺术开始融合经典文学,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作品被编译成乌力格尔。1856年,艺人丹森尼玛与其他文人合作,将流行于昭乌达和卓索图草原的蒙古语评书改编成《唐五传》,成为乌力格尔中的经典之作,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并长期流行。王公贵族也常邀胡尔奇到府中演唱,如达尔罕王府、图什业图王府等地。

1927年,科尔沁东部的图协吐王府举办了一次盛大的乌力格尔演艺比赛,金宝山等四位艺人脱颖而出,名声远播。尽管如此,许多乌力格尔艺人依然过着在草原上四处漂泊的生活,以说唱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乌力格尔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政府文化部门开始重视乌力格尔艺术,举办培训班,并在旗政府所在地和苏木(镇)设立了蒙语说书厅,推动了乌力格尔的传播和发展。艺人如琶杰、毛依罕、扎那等在草原各地活跃,而百顺、却吉戈瓦、道尔吉等则成为乌力格尔中的佼佼者。

20世纪50年代初,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蒙古语说书节目,广播电台和广播站也开始播出乌力格尔,极大地拓展了乌力格尔的影响力。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蒙古语说书厅和说书馆在各地相继建立,推动了乌力格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1957年,兴安盟科右中旗召开民间艺人试点工作会议,各路乌力格尔专家在会上讨论演出问题,并通过了《科尔沁右翼中旗民间艺人联谊会章程》。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呼和浩特市举办蒙古语说书会,推出了《敖包相会》、《狼牙山五壮士》等新书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乌力格尔艺术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除继续在民间说唱外,许多节目也在电台、电视台和舞台上得到传播。内蒙古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乌力格尔、好来宝大赛,为曲艺大师琶杰、毛依罕等举办纪念活动。2005年和2006年,内蒙古分别举办了第一和第二届乌力格尔艺术节,取得了显著的影响。

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

乌力格尔被译为“说书”,其表演语言为蒙古族语言,因此也被称作“蒙语说书”。其表演形式主要有三种:雅巴干乌力格尔、潮仁乌力格尔和胡仁乌力格尔。雅巴干乌力格尔是徒口讲述且无乐器伴奏的表演;潮仁乌力格尔则使用潮尔伴奏;胡仁乌力格尔则利用四胡进行伴奏。

曲艺结构

乌力格尔的唱腔音乐结构复杂多变,通常由单人坐讲、坐唱组成,演员不着装、不化妆,以呈现原汁原味的艺术效果。四胡可以作为伴唱,也可由演员自拉自唱。演出过程中,一件乐器可以发挥多种功能,演员在台上可以扮演多个角色,呈现出速度和节奏的自由变化。

语言特征

乌力格尔语言独特,源自蒙古语科尔沁方言,具有地方方言的特征。其语言融合了说与唱,体现了方言的语言功能。乌力格尔艺术中常融入俗语、歇后语、谚语,使其语言通俗易懂,富有趣味,同时运用修辞手法,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表现技法

乌力格尔的表现技法包括说功、唱功和做功。说功要求艺人吐字清晰,节奏感强;唱功注重字正腔圆,声音的控制;做功则通过眼、身、手等变化,模拟曲目中的生活细节,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增强氛围。

艺术流派

在不同地区,乌力格尔的表现形式也各有特色。例如,在科尔沁草原,胡仁乌力格尔较为发达,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额尔敦珠日合、布仁巴雅尔为代表的不同风格;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乌力格尔则更多地编演汉族故事,并衍生出新的艺术样式。

经典剧目

乌力格尔艺术积累深厚,节目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其中长篇尤为吸引人。经典剧目包括《镇压蟒古斯的故事》、《唐五传》(包含《哭喜传》、《全家福》、《殇妖传》、《契僻传》和《羌胡传》)、《忽必烈汗》、《黄金史》、《西汉》、《元史演义》、《青史演义》、《白音那元帅》等。乌力格尔的题材来源广泛,有的取材于民间故事,有的出自文人创作,有的源于叙事诗或现实生活,也有从汉族文学改编而来。新中国成立后编演的节目包括《二万五千里长征》、《刘胡兰》、《黄继光》等。

流行地区

乌力格尔在内蒙古自治区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的蒙古族聚居区广泛流传。

传承保护

<p

流传现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乌力格尔面临传承困境。许多知名艺人相继去世,而新一代传承人严重不足。加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乌力格尔的传统艺术生存和发展遭遇挑战,演出活动减少,阵地和队伍都出现了断层。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扶持这项珍贵的艺术形式。

保护措施

乌力格尔的传承与保护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口头语言方式:乌力格尔的传统传承依靠民间艺人之间的口头传授,师徒相传。这种方式虽然催生了多样的艺术流派,但也面临着误传的问题,限制了艺术传播的完整性和广泛性。

书面文字方式:现代以来,许多保护机构和艺人开始将乌力格尔的曲目和唱段整理成书,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书籍受限于自然条件和保存状态,记录无法完全体现演出的神韵和现场氛围,重现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

艺术活动方式:为了保护乌力格尔,政府和相关组织定期举办各种艺术节和培训活动,推动乌力格尔的传播和发展。例如,内蒙古连续举办乌力格尔艺术节,并且设立了专门的说书厅,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乌力格尔的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