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轨和轻轨的区别 有轨电车跟无轨电车有什么区别

2024-09-2801:07:29综合资讯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机动化水平的提升,国内许多城市都遭遇了交通拥堵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城市正在探索一种新型的交通系统——“云轨”。

2016年10月13日,比亚迪公司在深圳首次推出了“云轨”系统。自那时起,除了深圳,西安、汕头、广安等城市也纷纷与比亚迪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建设自己的“云轨”线路。由于许多大中型城市面临着交通堵塞的困扰,同时又因传统公交系统难以满足需求而犹豫不决,不知道选择地铁、轻轨还是其他公共交通方式,这时“云轨”显得尤为吸引眼球。那么,“云轨”究竟能否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良药呢?

云轨和轻轨的区别 有轨电车跟无轨电车有什么区别

深圳坪山新区迎来了首条比亚迪“云轨”的开通

"云轨"可以被视为一种改良版的城市轻轨

实际上,“云轨”是对传统跨座式单轨的改进。跨座式单轨的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车辆通过橡胶车轮沿着单一轨道梁行驶,通常采用高架结构。它具备独立的路权,运量在1万至3万人次每小时之间,被称为轻轨的代表。

云轨和轻轨的区别 有轨电车跟无轨电车有什么区别

跨座式单轨

云轨和轻轨的区别 有轨电车跟无轨电车有什么区别

比亚迪云轨

与传统的跨座式单轨相比,“云轨”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它的车身主要采用了更轻的铝合金材料,并在车内配备了能回收动能的蓄电池,从而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本质上,它依然是一种跨座式单轨。

“云轨”在高密度城市中心的推广面临挑战

目前,欧美、日本以及中国重庆地区已经有一些跨座式单轨运营线路。全球范围内已建成的跨座式单轨总里程仅约260公里,相比于数十万公里的地铁、轻轨及通勤铁路,其规模显得微不足道。在这些线路中,三分之二用于旅游观光,只有中国重庆和日本的少数城市将其用于日常通勤。特别是重庆的单轨贯穿了主城区,而日本的大多数单轨则主要用于连接机场或郊区。诸如大阪世博线单轨、悉尼单轨、美国纽瓦克单轨和莫斯科单轨等线路也已被拆除或计划拆除。

国际经验表明,跨座式单轨主要用于旅游或连接城市郊区,极少被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线路,全球范围内其普及程度不高。

从用地角度看,跨座式单轨通常采用高架形式,占用城市空间较大。规划资料显示,“云轨”线路和站点的设置需要道路满足特定条件,例如,中分带宽度需不小于5米,或道路一侧需有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在老城区或已建成区,这些要求往往难以满足,因此会面临巨大的拆迁压力。与现有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协调也会增加城市建设成本。在城市中心或高密度开发区域,跨座式单轨的推广条件非常有限。

云轨和轻轨的区别 有轨电车跟无轨电车有什么区别

跨座式单轨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跨座式单轨高架结构的振动和噪音对周边建筑会产生显著影响,可能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文化底蕴丰富、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跨座式单轨的普及受限于其固有的劣势。它是一种非标准化的轨道形式,不同厂商的系统技术规格不兼容;由于轨道梁狭窄,缺乏逃生设施,一旦发生安全问题,乘客逃生困难,救援也较为困难;高架结构对城市空间的占用较大,对城市景观造成影响,建设难度较高;尽管相对地铁成本较低,但其建设、维护和运营成本依然很高,整体成本接近地铁。在建设中,跨座式单轨的建设成本通常在2.0亿至2.5亿元每公里之间,是BRT线路的2至5倍。

云轨和轻轨的区别 有轨电车跟无轨电车有什么区别

跨座式单轨的固有劣势

由于这些劣势,跨座式单轨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难以广泛推广。重庆是少数几个将跨座式单轨作为主要通勤交通工具的城市,但它主要是为了适应山地城市的特殊需求。重庆的跨座式单轨采用了8节编组列车,造价高达5亿元每公里,高峰时段的流量达到3.2万人每小时,已经超出中运量公交的范畴。从重庆的经验来看,跨座式单轨要实现大容量,代价极高,其综合成本接近地铁,因此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城市中推广难度较大。

云轨和轻轨的区别 有轨电车跟无轨电车有什么区别

重庆特为适应山地地形设立的跨座式单轨

“云轨”建设需要谨慎决策

在比较BRT、有轨电车、单轨、云轨、空轨和中低速磁悬浮等多种公交系统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性价比,已有大量文献和实践经验供参考。作为一项城市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必须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综合比选,谨慎决策。特别是作为一种新兴的“云轨”系统,其是否适合具体城市的实际情况需要仔细考量。

“云轨”的运量与轻轨相似,介于地面快速公交和地铁之间,容量为1至3万人每小时。在这个运量区间内的走廊较适合设置“云轨”。但大城市的主要客流走廊交通量往往远高于此,地铁更为合适。而在郊区和新区,基于系统兼容性和运营管理成本,也可能考虑将地铁延伸至郊区或设置联络线;中小城市的新区或郊区,其客流量又难以达到这一标准,地面快速公交(BRT系统)或大站快车形式已足以满足需求。

“云轨”系统需要大量固定设施,其建设成本显著高于BRT系统(一般地面BRT系统建设成本为2000万至6000万元每公里)。而BRT系统因固定设施较少,灵活性更强,线路调整、扩建和改造的难度和成本都较低。

从运量和成本两个方面来看,“云轨”可能会陷入“大城市不适用,小城市不需要”的困境。

由于空间条件限制和对周边用地的影响,国内已建设或规划中的“云轨”多位于道路宽敞、空间资源丰富的城市新区。例如,深圳的云轨试验线设置在坪山新区,西安、广安的云轨线路也位于城市新区或郊区,汕头也计划首先在新区进行试运营。

几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比较

在新区,由于土地和空间资源相对宽松,且受地形和建筑物限制较少,“云轨”并未显著展现出相对于地铁的优势。而运营成本的不足和“云轨”前期建设成本的高企,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云轨”的灵活性有限,前期建设投资较高。

在新区建设“云轨”,将面临未来是否能够接入地铁等大运量方式的挑战,或者需要解决“云轨”、地铁及其他公交方式的整合问题。“云轨”作为跨座式单轨,其线路和站点只能支持单轨车辆,与常规轮轨地铁不兼容,而与地面公交的换乘也较为困难。即使通过设计构建换乘枢纽,也会面临多层换乘的挑战,并且这种枢纽通常需要占用更多土地资源。</p

轨道交通系统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地面公交系统。它涉及到线路和车站的建设与维护、车辆制造和运营维护、电气系统布置、信号与控制系统的管理与调度等多个技术层面。一个完整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维和管理,通常不是某一单独机构能够承担的。目前,虽然国内地铁的线路建设和车辆制造大多已实现国产化或半国产化,但信号控制系统仍多由国外公司提供,例如,上海地铁采用了卡斯柯公司的信控系统,南京地铁则使用了西门子公司的系统。从“云轨”系统来看,其建设、管理和维护的复杂度和难度也不容小觑,单靠比亚迪一家公司可能难以完成。

城市地铁的管理通常涉及建设、交通和地铁公司等多个部门。如果城市建设“云轨”系统,意味着每个政府部门需要设立新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云轨”的运作。这样一来,公共交通系统的管理层次将增加,运营成本和协调难度也会随之上升,加重城市的负担。

“云轨”作为“小众公交”具备特定市场和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开发的“云轨”系统拥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综合考虑其运能、成本以及适用环境等多重因素,“云轨”更适合在特定城市、特定走廊和特定场地环境中使用。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城市的发展状况、阶段和目标差异较大,“云轨”系统在某些市场中仍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

具体来说,“云轨”适用的场景主要包括:第一,地形起伏大、对坡度和转弯半径要求严格的山地城市,如重庆和贵阳等地的次级客流走廊;第二,客流需求稳定但对沿线景观和噪音要求不高的区域,例如机场连接线或郊区连接线;第三,主要以人造景观为主、周边居住用地稀少的区域,如大型游乐园和世博园等。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云轨”只是多层次、多模式、多元化城市公交系统中的一种。作为“小众公交”,它不太可能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公共交通骨架系统。当前“云轨”在国内的热度,部分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合作可能形成了“云轨产业链”,从而带来就业机会、税收和GDP的增长。但从科学和理性的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角度来看,是否建设“云轨”不应仅仅基于短期经济利益。决策者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交通需求、发展特点以及与城市景观和已有设施的协调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决策,避免因急于求成而给城市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遗憾。

“云轨”在特定条件下或许能够发挥作用,但在普遍推广和应用上,仍需要综合考虑其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只有通过科学评估和谨慎决策,才能确保“云轨”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