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吃的蕨菜图片 女人吃蕨菜的害处

2024-09-2801:15:05综合资讯0

不能吃的蕨菜图片 女人吃蕨菜的害处

蕨菜,作为一种野生蔬菜,常被人们视为春季踏青时节的美味佳品。初春时节,尚未展开的蕨菜嫩叶以其卷曲的姿态,别具一番风味,因此在民间被称为猫爪菜、拳头菜、如意菜等。蕨菜不仅在外观上讨喜,其清香滑润、脆嫩的口感也让人难以抗拒。无论是传统的凉拌蕨根粉还是蕨菜炒肉丝,这些美味佳肴总是让人食欲大开,令人迫不及待地动筷。

令人震惊的是,近日一则微信科普文章的标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别再吃蕨菜了,它是100%致癌的!

此消息令人心惊:蕨菜真的不能再吃了吗?而且,考虑到我已食用了这么多年的蕨菜,这是否意味着我已经与癌症有了某种约定?从今晚起,我还能安心入眠吗?想必很多读者此时心中正充满了焦虑与疑惑。

为了揭示真相,保障公众的健康——我们必须澄清这些误导。本文的微信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充斥了误导与错误信息。让我们逐步解析,揭开真相。

蕨菜的致癌性

不可否认的是,蕨菜确实具有致癌性。早在二战之前,关于蕨菜的致癌性便已有记录。20世纪40年代的研究显示,蕨菜生长的牧场上牛只常见慢性血尿症。进入20世纪60年代,发现蕨菜对牛的急性中毒效果显著,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造血障碍及出血等症状,进一步发现牛的膀胱会发生恶性肿瘤。这些研究成为蕨菜致癌性研究的重要基础。1965年的研究表明,将蕨菜研磨成干粉喂给大鼠,能诱发癌症,而且年轻的蕨菜部位(人们最爱的部分)致癌性更为明显,常见肿瘤包括大肠癌、膀胱癌,以及乳腺癌和白血病。蕨菜的致癌风险由此进入了公众视野。

蕨菜致癌的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使蕨菜具有致癌性呢?直到1983年,日本科学家(如名古屋大学的山田静之等)才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种名为“原蕨苷”(Ptaquiloside,也称欧蕨伊鲁苷)的物质被从蕨菜中分离出来。日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领先,部分原因是日本也像中国和韩国一样,有着长久的蕨菜食用文化。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常吃蕨菜的习惯与胃癌、食道癌等恶性肿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除了原蕨苷,蕨菜中还含有其他几种被认为与致癌性有关的物质,比如苯草酸、蕨内酰胺和黄碱醇类化合物,其中原蕨苷是主要的致癌成分。有研究发现,在蕨菜生长的地区,不仅蕨菜本身,地下水甚至牛奶都有可能被原蕨苷污染,产生致癌甚至急性毒性。

蕨菜还可以吃吗?

听到这些,是否觉得蕨菜似乎已成为无法触碰的“禁忌”?

稍安勿躁。判断一件事物是否安全应以科学依据为准。首先了解一下原蕨苷的致癌机制。

1. 蕨菜致癌机制

原蕨苷的致癌机制是,通过水解形成一种极强的“二烯酮类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以使DNA结构变得不稳定,导致断裂,进而引发异常的细胞反应,最终可能导致细胞突变。

简而言之,原蕨苷属于“遗传毒性致癌物”,即它会改变DNA这样的遗传物质,从而引发癌症。

遗传毒性致癌物与一般的致癌物(如砷)的重要区别在于:没有“作用阈值”。换句话说,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摄入量——即使摄入量再小,也有致癌的可能。

2. 蕨菜真的100%致癌吗?

这是否证实了微信文章所言的“蕨菜100%致癌”呢?

这是一个逻辑错误——没有绝对的安全剂量和任何剂量必然致癌,这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我们每天食用的白米饭中微量含有一种被称为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物,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中国人要永远远离大米?或者所有吃大米的人都会得癌?显然,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虽然没有绝对安全剂量,但原蕨苷的致癌性与剂量和暴露频率是相关的:癌症发生的概率随着剂量增大和暴露频率的增加而上升。

3. 蕨菜的食用建议

实际上,癌症的发生通常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致癌物的接触剂量和频率,还包括个人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等多个方面。某人可能因吸烟少而早早得了肺癌,而另一位重度吸烟者却活到七十岁,这都难以用单一因素解释。

遇到诸如“100%致癌!”这样的标题时,几乎可以确认这是伪科学。

蕨菜的致癌评级

1.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评级

来看一下蕨菜的实际致癌评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蕨菜评定为【2B级】——即对人类可能致癌。

2B级致癌物的评判标准包括:

- 该物质对人类的致癌性证据不足,但对动物有明确的致癌性证据;

- 或对人类的致癌性有一定证据,对动物的致癌性有较强证据;

- 有机制上的可能致癌证据,但缺乏临床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评级是针对蕨菜本身,而非原蕨苷。原蕨苷的致癌评级较低,属于3级,即:

- 证据不足以证明该物质对人类及动物是否致癌;

- 或虽对动物致癌,但有充分证据表明对人体无类似作用。

如前所述,蕨菜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包括原蕨苷及其他几种致癌物或促癌物。

2. 与蕨菜同级的其他食物

查看世界权威机构的评级,可以发现与蕨菜同为2B级致癌物的还有很多熟悉的物品,如:咖啡、泡菜、手机辐射、汽油、柴油燃料等……

你是否能够完全避免这些物品呢?甚至连炸薯条中常见的丙烯酰胺,作为致癌物的评级也高于蕨菜,为2A级!

3. 食用蕨菜的安全建议

看到这里,或许有些人会心宽体胖,准备尽情享受蕨菜。但请注意,致癌物的危险性与摄入量密切相关。

即使蕨菜仅为2B级致癌物,长期大量食用仍有增加癌症风险的可能。而偶尔食用少量1级致癌物(如霉变大米中的黄曲霉毒素),

也无需过于担心自己会因此罹患癌症。

那些对量化信息敏感的朋友可能会好奇:怎样才算是“大量”食用蕨菜呢?

由于蕨菜的致癌性没有明确的阈值,因此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安全摄入量。可以参考以前对大鼠的实验,若将导致恶性肿瘤的蕨菜量换算成人类的摄入量,约等于每天食用350克到3.5公斤蕨菜,持续20年。这显然是极其不现实的。加工处理后的蕨菜,其致癌物质的浓度会大大降低。

4. 食用蕨菜的正确方法

幸运的是,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防护措施。传统上,我们对蕨菜的处理方式能有效降低其致癌风险。中国的烹饪方法如浸泡、漂洗、蒸煮和煎炒,可以有效地去除蕨菜中的有害物质。浸泡漂洗后的水不能饮用,必须倒掉。

蕨菜的传统处理方法“灰汁抜き”在日本也很受欢迎。这种方法使用重曹(即苏打粉)溶于水中来煮蕨菜,可以显著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使口感更佳。具体步骤如下:

(1)将蕨菜平铺在大锅中,加入蕨菜重量1%的苏打粉。

(2)倒入沸水,确保蕨菜完全被浸没。

(3)加盖后放置至冷却。

(4)清洗蕨菜,然后换水,存放时每两天更换一次水,可以保存一周。

经过这些解析,相信大家对蕨菜的致癌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癌症的复杂性决定了饮食的选择不能单凭恐慌做出决定。毕竟,生活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健康,饮食也是其中之一。

享受美食的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至关重要。对于蕨菜这种美味,我们只需要遵循科学的食用方法,适度食用即可。毕竟,生活的乐趣之一就是品尝美味,健康与享受之间的平衡值得我们去追求。

如果你对蕨菜情有独钟,记得聪明地选择食用方式,并适量享用。而如果你并不热衷于蕨菜,也无需特别去尝试。生活中的美好在于各类美食和个人的选择,而健康生活的关键在于科学和适度。

丁香医生,科学健康人生 请关注来自丁香园的微信公众号:

DingXiangYi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