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之奈何的为 为之奈何的为怎么翻译

2024-09-2801:50:47综合资讯0

概述:在使用“为”字时,动词、助词和介词的读音及用法有所不同。作动词、助词及表示被动的介词时,“为”读作“wéi”,其他用法则读作“wèi”。本文将重点讨论介词和动词用法的各种变体。

“为”字的不同用法:

1. 介词用法(读作wèi):

(1)当“为”表示引介动作的受益者时,它可译为“替”或“给”,有时可以省略翻译。这类用法中,“为”通常后接代词或指人,有时宾语被省略,翻译时需要补上。例如:

(1)

谋而不乎?(《论语·学而》)——这是否意味着替他人谋划事情呢?

(2)庖丁

文慧君解牛。(《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慧君宰牛。

(3)旦日飨士卒,

击破沛公军。(《鸿门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为了打败刘邦的军队。(也可以译为“替”或不翻译,“为”后的宾语“我”被省略,项羽自称)

(2)当“为”用于描述动作的影响对象时,可译为“对”或“向”。这类用法通常后接与人相关的名词或代词。例如:

(1)不足

外人也。(《桃花源记》)——这种情况不值得对外人提及。

(2)

天下唱,宜多应。(《陈涉世家》)——向天下人倡导,应该会有许多人响应。(“唱”意为“倡导”)

(3)如姬

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姬向公子诉说(这件事)。

(3)当“为”表示引介动作的原因时,它的意思是“因”或“因为”。例如:

(1)昂首观之,项

之强。(清·沈复《童趣》)——仰头观看这一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强”同“僵”)

(2)吾不能

五斗米折腰。(《陶潜传》)——我不能因为微薄的俸禄而向他人屈从。

(3)百姓之,

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百姓是不愿意广施恩惠的,因为(大王)不愿施恩。

(4)多多益善,何

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越多越好,为什么我还要被捕获?(“何为”表示“为什么”,“禽”通“擒”)

(4)当“为”表示引介动作的目的时,可译为“为了”。例如:

(1)愿

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愿意为此去购置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2)不必

己。(《礼记·大道之行也》)——这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3)乡

身(自己)死而不受。(《孟子·鱼我所欲也》)——以前为了礼义,宁愿自己死去也不接受施舍。(“乡”意为“以前”)

(4)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并序》)——为了一个女子而死,不论她贵贱,这样的情感怎么能算薄呢!(“贵”指仲卿,“贱”指兰芝)

(5)天下熙熙,皆

利来;天下壤壤,皆

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皆因利益而来,因利益而去。(“壤”同“攘”)

(5)当“为”表示时间或地点时,用法类似于“于”,可译为“当”或“到”。例如:

(1)

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当他来时,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人,从您面前走过。

(2) 君不如弊邑阴合

秦。(《战国策·西周策》)——您不如在暗中让我们的邑合并到秦国。

(6)当“为”表示被动时(读作wéi),通常与助词“所”连用,可译为“被”。例如:

(1)天子

动,改容式车。(《周亚夫军细柳》)——天子被感动,面容变得严肃庄重,扶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式”同“轼”,车前横木)

(2)而身死国灭,

天下笑。(《伶官传序》)——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3)父母宗族,皆

戮没。(《荆轲刺秦王》)——(将军的)父母及宗族的人都被杀害了。(“没”同“殁”)

(4)国者无使

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国家的人不应被长久积累的威势所威胁!(“无”通“毋”)

(5)行将

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他)快要被人吞并,难道值得托身吗?(用“岂……乎”表示反问)

2. 语气助词“为”(读作wéi):

(1)当“为”位于疑问句末时,并与“何”、“胡”或“奚”等疑问词配合,用于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或不译。例如:

(1)何辞

?(《鸿门宴》)——为何要告辞呢?

(2)降虏于蛮夷,何以汝

见?(《苏武传》)——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我为何要见你!(“何以汝为见”是宾语前置句)

(3)何故怀瑾(jǐn)握瑜(yú),而自令放

?(《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的节操却让自己被放逐呢?(“何故……为”表示疑问)

(4)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

?(刘蓉《习惯说》)——一间房间都不能整理好,如何治理天下国家呢?

(2)当“为”与“之”搭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例如:

其一人专心致志,弈秋

之为

听。(《孟子·告子上》)——其中一人专注听弈秋的话。

附录:动词用法

提要:汉字“为”的发音和含义在不同语境下会有所变化。用作动词、助词及表被动的介词时读作“wéi”,其他用法则读作“wèi”。文章将深入探讨“为”的各种用法及其翻译。

“为”作为介词的主要用法:

1. 受益对象的介绍:当“为”作为介词时,通常翻译为“替”或“给”,有时也可省略不译。例如:

(1) 《论语·学而》中的“为人谋而不乎?”——

别人谋划事情了吗?

(2) 《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慧君解牛。”——庖丁

文慧君宰牛。

(3) 《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明天早上犒劳士兵,

(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2. 涉及对象的介绍:此时“为”通常翻译为“对”或“向”。例如:

(1) 《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也。”——(这里的情况)不值得

外面的人说。

(2) 《陈涉世家》:“为天下唱,宜多应。”——

天下人倡导,应该会有很多响应。

(3) 《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姬为公子泣。”——如姬

公子哭诉。

3. 动作行为的原因:此时“为”可翻译为“因”或“因为”。例如:

(1) 《童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仰头观看,脖子因此都僵硬了。

(2) 《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我不能

因为

区区俸禄而向他弯腰。

(3) 《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为不用恩焉。”——百姓,是

因为

(大王)不愿施恩惠。

4. 动作行为的目的:在这种用法中,“为”翻译为“为了”。例如:

(1) 《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意

此去买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2) 《礼记·大道之行也》:“不必为己。”——并不是

为了

自己的私利。

(3) 《孟子·鱼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以前

为了

礼义,宁愿自己死去也不接受施舍。

5. 时间或地点的引介:用法类似“于”,可译为“当”或“到”。例如:

(1) 《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

(2) 《战国策·西周策》:“君不如弊邑阴合为秦。”——您不如把我们的邑暗中合并到秦国去。

6. 表被动:有时“为”读作“wéi”,表示被动。例如:

(1) 《周亚夫军细柳》:“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天子

感动,面容变得严肃庄重。

(2) 《伶官传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而自己丧命,国家灭亡,

天下人耻笑。

语气助词“为”用法:

1. 疑问句结尾:“为”常用于疑问句末,和“何”、“胡”等疑问词配合,表示疑问或感叹。例如:

(1) 《鸿门宴》:“何辞为?”——何必告辞

(2) 《苏武传》:“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在异族那里投降,我为什么要见你?

2. 宾语提前的标志:与“之”配合,用于宾语提前。例如:

《孟子·告子上》:“其一人专心致志,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话。

动词“为”的多种用法:

1. 基本意义为“做”:根据具体语境,“为”可以表示“雕刻”、“成为”等。例如:

(1) 《三国志·蜀书》:“勿善小而不为,勿恶小而为之。”——不要好事小就不

,坏事小就

(2) 《核舟记》:“能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

雕刻

出房屋、器具、人物。

2. 表示判断:用来表示“是”或“算是”。例如:

(1)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人们共有。

(2) 《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高帽、长胡子的那个人

苏东坡。

学后检测

一、指出下列句中“为”的用法和意义: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动词,充当)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介词,被)

(3) “此人为一一具言”(介词,对,向)

(4)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动词,以为,认为)

(5)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动词,做,雕刻)

(6) “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语气助词,表反问,呢)

(8) “中轩敞者为舱。”(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9)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介词,替,给)

(10)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介词,因,因为)

二、选择题:

1. 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

2. 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3. 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C)

4. 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