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等于mc的平方 e=mc²

2024-09-2801:57:23综合资讯0

e等于mc的平方 e=mc²

1920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诸如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以及光电效应等,但他一生中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尤为著名的,便是他推导出的E = mc²方程式。(“1919年5月29日的日蚀与爱因斯坦效应,”《科学月刊》,10:4(1920))

无论谁,只要提及爱因斯坦,几乎都能想到他的名方程:E = mc²。这个方程表明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揭示了宇宙中的巨量能量。这一方程不仅说明了休息状态下的质量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也告诉我们生成粒子(以及反粒子)所需的能量量,以及在核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有多么惊人。

但为何会如此?为什么能量必须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是否有其他可能的方式?布拉德斯图尔特对此产生了疑问,并写道:

“爱因斯坦的等式看似优雅,但其简单性是真实的,还是只是表象?e = mc²是否源于质量与光速平方之间的内在等效性(看似巧妙的巧合),还是仅因其术语以某种特定方式定义而存在?”

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爱因斯坦的方程,并揭示为何它必须如此,我们需要探讨一些物理情况。

e等于mc的平方 e=mc²

核动力火箭发动机,准备于1967年测试。这种火箭由质量/能量转换驱动,基础正是E = mc²。(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ECF)实验核冷火箭发动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67年)我们需要理解能量的概念。能量,尤其对于非物理学家来说,往往难以定义。我们可以列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潜在能量,例如将物体提升到高处的引力势能,或储存在糖分子中的化学势能,这些都可以通过燃烧释放。

动能,即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电能,即流动电荷和电流所带来的动能。

核能,即核过渡到更稳定状态时释放的能量。

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能量。对我们来说,能量是直观的,但物理学家需要更普遍的定义。我们现有的定义是:提取或可用的能量是一种量化我们执行工作的能力的方式。

e等于mc的平方 e=mc²

光电效应揭示了光子如何使电子电离,这取决于光子的波长,而不是光的强度或总能量。当光束以足够的能量照射时,它可以与电子相互作用,使其从材料中脱离,产生可检测的信号。光子携带的能量对电子产生了作用。(PONOR / WIKIMEDIA COMMONS)

在物理学中,能量的定义是:在物体移动的方向上施加的力,乘以物体在该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比如抬起杠铃会增加其重力势能;释放杠铃会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杠铃撞击地面时,动能则转化为热能、机械能和声能。在这些过程中,能量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没有被创造或毁灭。

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e = mc²时,会认为这是尺寸分析的结果。他们会说,“能量用焦耳表示,焦耳等于每秒千克·米的平方。要转换成能量,只需将这些千克乘以光速的平方(米/秒)²,得到的基本常数就是光速c。”这种理解虽然合理,但仍不够全面。

e等于mc的平方 e=mc²

四个面板展示了Trinity测试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核(裂变)爆炸的图像,分别在点燃后的16、25、53和100毫秒时拍摄。在爆炸量急剧增加之前,最高温度出现在最早点燃时刻。(原子遗产基金会)

你可以使用任何速度单位来测量速度,而不仅仅是光速。自然界可能需要比例常数(如½、¾、2π等)来使方程式成立。如果我们想理解为何e = mc²是唯一正确的表达式,我们需要设想不同的物理情况,并利用思想实验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是爱因斯坦引入科学的一个重要工具。

我们可以考虑:粒子的静质量所蕴含的能量,以及其因运动而额外获得的动能。想象一个粒子在引力场中加速,像是它开始时具有大量的引力势能,但在休息状态下仍然保持不变。当粒子释放时,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而其质量能量保持不变。撞击地面前,没有潜在能量,只有动能和休息质量的固有能量。

e等于mc的平方 e=mc²

如果在地球表面上方有一个静止的粒子(或粒子-反粒子对),它将没有动能,但具有大量的势能。如果释放这些粒子或系统,使其自由下落,则在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中,它们会获得动能。这种思想实验用于证明狭义相对论的有效性。(雷·夏普/迈克·卢丘克;E. 西格尔)

现在,设想在引力场中具有一个粒子,并进行类似的分析:考虑两个不同的场景,探索其结果。

e等于mc的平方 e=mc²

由纯能量产生的物质/反物质对(左)和物质/反物质湮灭回纯能量(右)的反应是完全可逆的。对于许多粒子系统来说,这种可逆性并不总是得到保证。(DMITRI POGOSYAN / 阿尔伯塔大学)

场景1:粒子和反粒子落下,并在撞击地面时湮灭。与前述类似,粒子和反粒子开始时具有一定的休息能量。它们在下落过程中,将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最终它们的能量只是休息能量和动能的总和。在撞击的瞬间,它们湮灭成光子,光子的总能量等于粒子和反粒子的休息质量加上它们的动能。

对于光子,它们的能量通过动量乘以光速来计算:E = pc。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粒子和反粒子碰撞前的总能量。

场景2:粒子和反粒子在坠落过程中湮灭为纯能量,然后作为光子到达地面,具有零休息质量。光子的总能量将等于粒子和反粒子的休息质量。光子落地时,它们的能量必须符合前一场景中光子的总能量。这表明光子在引力场中会获得能量,产生引力蓝移现象,并进一步确认e = mc²的核心概念:粒子(或反粒子)的休息质量转化为能量。

当辐射量子离开引力场时,其频率必须调整以节省能量。当它下落时,必须出现蓝移现象。引力红移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测之一,直到最近才在银河系中心这样的强场环境中被直接验证。(VLAD2I 和 MAPOS / 英文维基百科)

普遍适用的能量定义,使得场景1和场景2能得出相同的结论:E = √(m²c⁴ + p²c²)。在不同条件下,情况如下:

如果是静止的大质量粒子,其能量为√(m²c⁴),即e = mc²。

如果是运动粒子,其静止质量为

零,则其能量为√(p²c²),即e = pc。

如果是大质量粒子,但其速度接近光速,其能量则是两者的结合,e = √(m²c⁴ + p²c²)。

这些分析展示了e = mc²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巧合,而是由深刻的物理原理决定的。它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根本关系,并帮助我们理解核能、粒子物理等领域的基本过程。正是这种普遍的适用性和独特的简单性,使得E = mc²成为物理学中最著名、最核心的方程之一。

无论是在引力场中的粒子,还是在其他各种物理情境下,E = mc²都能准确描述质量与能量的关系。通过这些理论工具,我们能够深入探索宇宙的本质,并揭示自然界中的神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