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网的小游戏 不要网的小游戏也不用登号

2024-09-2802:27:51综合资讯0

“点击这里,和我一起发现真相!”“2023年度超解压小游戏,不用下载直接体验!”“我尝试了464次,仍旧找不到所有乌龟”……在各种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那些“不用下载直接玩”的游戏正在吸引大量玩家的目光。特别是那些人物卡通、色彩斑斓、标题夸张离奇的游戏,更是吸引了不少低龄儿童的注意。

近期,许多家长向《法治日报》记者表达了他们的困扰:孩子们几乎整天都抱着手机玩游戏,甚至偷偷藏起手机玩游戏,让父母无从下手。这些小游戏通过链接或小程序就能进入,不需要下载、注册,更没有密码、验证码,也没有每周3小时的限制等。

低龄儿童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已成普遍现象。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在农村,四五岁的孩子熟练操作手机游戏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有中小学生玩到凌晨两三点;每天玩手机游戏超过两小时的学生在不少班级里占比超过50%;学生们通过游戏群和组队“开黑”(即玩游戏时的交流)建立同伴关系,其他同学若想融入其中,则必须加入游戏世界,否则会被排斥。

专家指出,小程序游戏往往通过色彩艳丽的卡通角色、夸张离奇的标题以及简单的奖惩机制,吸引低龄儿童沉迷其中。建议将这类小程序游戏纳入网络游戏防沉迷的监管范围,并加强技术监管,提升社交平台运营商的责任意识,以创建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低龄儿童对网游的沉迷

与家长的“游击战”

儿子喜欢赖床的王女士,最近却发现他连续几个周末都起得很早,自称“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儿子这种“反常”行为,山东枣庄的王女士感到非常警觉——因为儿子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

由于工作原因,王女士和丈夫曾为孩子准备了一部备用手机,以便他晚上独自在家时使用。没过多久,她发现儿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手机屏幕上满是各种游戏App。尽管王女士经过几次严厉的教育,并通过“青少年模式”进行监管,但儿子还是没有完全戒掉游戏。

最近,王女士发现儿子不按时完成作业,而且手机总是被他紧紧抓在手里。最终,她发现儿子并非停止玩游戏,而是删除了屏幕上的游戏App,开始沉迷于那些无需下载、点击即玩的小游戏。

王女士无奈地表示,这些游戏的特点是“无迹可寻”,没有实名认证,孩子们“随下随玩”。许多游戏通过链接或小程序进入,不需要下载客户端或输入密码、验证码。这些游戏通常通过鲜艳的卡通形象和夸张的标题吸引孩子们,比起以前,孩子们玩得更加投入了。

儿子最近玩了“××跑酷”、“××世界”、“穿越××”这些小游戏,不用下载,非常方便。在同学中,这些游戏很流行,因为简单易玩,没有限制,大家互相比拼谁的“技术好”或游戏“积分高”。

这名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已经玩了某款跑酷游戏半年多,他形容这款游戏“非常有趣”,跑得远就能“领金币”,还可以兑换“皮肤”和“滑板”。“我玩得非常久,一局游戏可以连续玩两三个小时,积分可以达到两三万。只有上厕所时我才会暂停游戏,上完厕所立刻继续。”

他还说,最吸引他的是这些游戏没有“青少年模式”的时间限制和账号密码要求,想玩多久就玩多久。同学们每天回家能玩两三个小时,周末更是玩到大半天,他非常羡慕。

随时可玩,无需认证

广告中夹带广告

孩子们是如何找到这些游戏的呢?

儿子告诉记者,他是在观看视频时发现了游戏广告或链接,出于好奇就点击了进去。通过视频,王女士的儿子演示了如何在短视频软件上找到各种小程序游戏。在“最近常用”栏目中,各种小程序游戏的链接都可以看到,生活动态部分也出现了“玩游戏”的选项。

记者调查发现,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点击即玩”的游戏。这些小游戏人气很高,有博主拍摄游戏视频,评论区也充满了对游戏链接的询问。

记者在观察了10多款类似游戏后发现,这些游戏普遍具有以下特点:进入方式简单,通过小程序即可进入,不需要实名认证;界面没有“青少年模式”或防沉迷提醒,也没有游戏时间限制;盈利主要依靠广告,用户观看广告后无需充值或仅需少量充值;广告过度,如每日累计观看广告等;激励措施多,通过建筑收益、升级奖励等鼓励用户游戏,用签到、在线时长等增加用户黏性,完成任务可获得高级工具或稀有角色。

记者体验了一款“合成”类小程序游戏,发现游戏中会将两只猫咪合成更高级的猫,最多可以获得20种猫。完成该游戏需要约7小时的时间,如果拒绝观看广告,游戏进度会显著变慢。这款游戏极具成瘾性,胜负欲强的玩家容易沉迷其中,但这只是小游戏的一部分,若要体验完整个游戏,还需耗费更多时间。

记者注意到,小程序游戏存在“广告套广告”的现象,游戏中赠送游戏币的方式引导用户观看其他游戏广告,用户可能会被吸引到其他游戏中。

在游戏的后半段,记者记录了30分钟内观看的21个广告视频,这些广告视频中夹杂着其他游戏的链接,总共点击了15个小游戏。

山东济南六年级的李媛媛(化名)表示:“我可以玩一下午,从一款游戏链接到另一款,永远不会感到无聊。软件还很‘聪明’,喜欢的游戏类型会精准推荐。”

记者体验了30款小程序游戏,其中27款没有游戏时间限制、不需要实名认证或“青少年模式”。这些游戏中只有少数标注了“适合12岁以上”或“适合8岁以上”,但缺乏实际的约束手段。

设计缺乏分层考虑

对儿童约束不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的姚金菊教授表示,这类小游戏内容吸引人,形式简单,容易被低龄儿童获取。儿童对游戏的群体认同感导致了游戏成瘾现象。

姚教授分析指出,这些小游戏通常嵌套于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中,未设置“青少年模式”是因为它们并非独立App,而是依托社交账号登录,因此系统难以识别用户身份。

姚金菊教授还提到,这类小游戏虽内容简单,但通过鲜艳的卡通形象、夸张的标题吸引儿童,然后利用即时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容易让儿童沉迷其中。低龄儿童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沉迷这些游戏。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的姚志伟教授指出,虽然大型公司有首次实名认证的模式,但由于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收集和用户体验等问题,小程序游戏的防沉迷措施仍面临困难。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易卓研究人员补充道,儿童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主要是他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如果没有其他课外活动,游戏容易占据他们的生活。而且,许多游戏的“青少年模式”在晚间不开放,对儿童的约束力不足。

强化平台责任意识

加强内部合规审查

那么,这些嵌套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的小程序游戏是否算作网络游戏?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的董媛媛律师表示肯定。根据目前的网络游戏审批程序,网络游戏分为电脑网络游戏和移动游戏。移动游戏中,社交软件接入的小程序游戏也属网络游戏

的一部分,需要遵循相关的管理规定。特别是在防沉迷方面,这些游戏虽通过社交平台或短视频平台提供,但同样需要纳入相应的监管体系,以确保未成年人不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

董律师指出,虽然这些小程序游戏通常隐藏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的广告和链接中,但其本质仍然是网络游戏。游戏内容、进入方式和广告策略等都应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尤其是在防沉迷措施方面,这些游戏应该配备相应的功能,如青少年模式、游戏时间限制等,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对于如何加强监管,董律师建议,首先要提升平台的责任意识,对所有上线的小游戏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其符合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规定。建议制定更加细化的法规,对游戏内容进行明确的分类和限制,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保护。

姚金菊教授认为,监管机构和游戏开发者需要共同努力,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层的游戏内容,确保游戏的吸引力不会过分诱导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开发者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避免设计出容易导致沉迷的游戏机制,同时引入必要的年龄验证和限制措施。

姚志伟教授补充说,防沉迷的措施不仅仅是限制游戏时间,更要注重对游戏内容的把控和玩家行为的分析。游戏的广告策略应当透明,避免通过虚假宣传或误导性内容吸引未成年人,防止其在无形中被引导到其他游戏或产生过度消费的行为。

低龄儿童对小游戏的沉迷现象,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大平台和游戏开发者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完善内部合规审查机制,确保未成年人在使用游戏时能受到有效的保护。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管,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未来,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希望所有参与者能够携手合作,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