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学什么 中文系专业

2024-09-2901:17:23综合资讯0

自2000年以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踏上了一段探索之路,旨在培养具有前瞻性的语言学人才。该系开启了

“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语言学培养模式”

,探索如何将这三者有机结合,为未来语言学教学绘制出全新的蓝图。这一模式涵盖了从课堂到田野、从材料到理论的多方面内容,以纵深且全面的方式推进语言学的研究与教学。

创新的起点

北京大学语言学课程体系的创新之一便是“塔式结构”

。该体系从本科阶段到硕博阶段逐层递进,课程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各层次的语言学人才。以四门课程为例,这一培养模式展现了从兴趣入门到专业研究的清晰脉络。

中文系学什么 中文系专业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逐步深入的——四门代表性课程展示了这种逐层递进的特点。

在这一模式中,首要的步骤是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北京大学的全校通选课

“人类沟通的起源与发展”

由中文系的

汪锋

老师主讲,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其中有不少来自其他院系的选修生。这门课程不仅具有跨学科特性,还注重实践,帮助学生在关注语言学基本问题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往往能成为学生进一步从事专业研究的动力。北大中文系的基础课

“语言学概论”

由陈保亚老师、叶文曦老师、董秀芳老师、李娟老师等多位老师讲授,主要面向中文系学生,课程重点在于教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并逐步提升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

“理论语言学”

作为一门进阶课程,由陈保亚老师和

汪锋

老师共同讲授,要求高年级学生深入探讨语言学理论问题,提高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培养独立课题研究的能力。硕博阶段则有更专业的课程,例如北大中文系的硕士和博士课程中的

“历史语言学”

北大中文系的陈保亚老师在语言学培养模式中承担了历史语言学、单位与规则提取以及语言学前沿问题等多个模块的教学任务,“语言学概论”课程也在其中。

陈保亚老师表示,“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兴趣是研究的根本动力。”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语言学概论”的课堂通常充满趣味。学生们认为,“陈老师授课条理分明,风趣幽默,总是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我们一步步讨论,逐渐进入理论层面,将复杂的理论讲解得生动易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陈保亚老师曾用自己儿子“滚楼梯告状”的故事来讲解“前语言阶段儿童的易境性表达”,这一经典案例在学生中流传甚广。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展现了语言学的魅力,也激发了学生深入思考的灵感和潜力。

近期,由董秀芳老师讲授的

“语言学概论”

课程还进入了与西藏大学合作的网络同步教学项目。西藏大学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80余名学生参与了这一课程。董老师在词汇和语法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知识,还感受到了董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勤奋的工作风格。

本科阶段除了“语言学概论”和“理论语言学”,李娟老师主讲的

“索绪尔语言理论”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等课程也加深了学生们对语言学理论的认识。李娟老师的课堂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将复杂的语言学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叶文曦老师所开的“语义学”等课程也为学生们的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叶老师编写的教材《语义学教程》近期也已出版。

硕博阶段的课程设置则更加注重科研导向。

在退休前,著名语言学家王洪君教授的课程对硕博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王教授讲授的“历史语言学”和“当代音系学”等课程不仅介绍了前沿理论,还融入了个人研究;她的课程将西方理论与中国语言和方言实际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实际的研究指导。王教授的课程对硕博同学而言是宝贵的经验积累。扩展研究视野方面,王超贤老师开设的

“印欧语专题”和“类型学语料分析”

等课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王超贤老师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专注于印欧语的研究,为中国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王老师于2007年设立的“印欧语小组”在学界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些课程,语言学培养模式构建了从浅入深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在纵向维度上把握了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各阶段的知识特征,另一方面在横向维度上则力求课程设计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微观层面则具体落实到语言学核心分析技术。

这包括共时层面的语音分析、音系分析、语素分析等;以及历时层面的分析技术,如语音对应、语言变化和原始语重建等。

宏观层面的语言学理论,则一方面关注问题的广度,另一方面体现为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

微观分析如同研究树木的生长机理,而宏观分析则如同分析生态系统。中国的语言学传统中,宏观理论问题往往被忽略,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宏观理论的价值也逐渐显现。

陈保亚老师指出,“我们在教学上非常注重细节,但不能仅仅关注微观。有些老师可能只看到树木,却忽视了森林的关系。森林中有树木,但单独的树木不一定形成森林。教学不仅要细致,也需要宏观布局。这样,学习的目的性才能明确,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他们在森林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