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7是什么意思 877有啥含义

2024-09-2901:29:49综合资讯0

(报告出品方/作者:天风证券,孙潇雅)

风电行业:从周期性向增长性转变,关键在于IRR

回顾2011至2020年间国内风电装机量的变化,明显可见风电领域具有明显的周期特征。随着2021年陆上风电平价的实施和2023年海上风电平价的推广,风电行业的周期性特征正在逐步减弱,向着稳定增长的阶段迈进。

底层逻辑:IRR是推动装机增长的核心因素。IRR,即内部收益率,简单来说就是(①发电收入的折现值 - ②投入成本的折现值)/ ②投入成本的折现值。进一步简化计算,①为发电小时数乘以(1 - 弃风率)再乘以单瓦电价;②为单瓦投资成本。IRR与单瓦电价正相关,而与弃风率和单瓦投资成本则呈负相关关系。

周期性特征:从过去十年的装机情况来看,风电行业大致每五年出现一个周期,这一周期性特点主要与IRR的波动相关。2011-2013年和2016-2018年是两个周期的低点,而2015年和2020年则分别是两个周期的高点。周期性形成的原因如下:1)高点:由于陆上风电在此前未实现平价,需要国家给予补贴,以激励业主投资风电项目。2009-2020年间,陆风电补贴政策逐渐退坡,2016年标志着补贴减少的开始,而2020年则为补贴政策的终结。业主为了赶在补贴结束前进行投资,导致2015年和2020年出现了两轮装机高峰。2)低点:2010年和2015年装机量较高,但由于电网消纳问题,2012年和2016年弃风率达到峰值,业主的发电收入下降,从而导致IRR降低,进而抑制装机增长。

成长性展望:从2021年开始,风电板块的增长潜力将逐渐显现。主要原因在于成本的降低将提升IRR,从而促进装机增长。

在发电收入方面:1)自2021年起,陆上风电不再享受补贴,因此上网电价将趋于稳定;2)根据2018年底发布的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弃风率要求低于5%。2019年以后,弃风率明显改善,2021年上半年弃风率保持在3-4%左右,并未出现上升趋势。3)随着风机技术的进步,虽然发电小时数的增加幅度有限,但至少会保持稳定增长。成本方面:风机占风电项目成本的40%-50%,降低风机成本是关键。根据市场投标价格,2021年1月的投标价格为2991元/kw(基本对应2022年1月的交付价格),相比2020年5月的3738元/kw,下降了约700-800元/kw。

预计在“十四五”期间,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1%。

1)陆上风电:假设造价下降主要由于风机价格降低,700-800元的降幅大约对应整体成本的10%-15%的下降。目前,Ⅰ、Ⅱ、Ⅲ类资源区的陆风平价项目IRR已高于之前有补贴的IRR(Ⅳ类稍低,考虑继续降本后,预计Ⅳ类平价项目IRR也将超越有补贴项目)。综合发电收入端和成本端,预计风电项目IRR将呈现上升趋势,进一步推动装机增长。预计2021年的装机量将达到35GW,未来“十四五”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为21%。2)海上风电:2021年为抢装年(海上风电国家补贴的最后一年,地方补贴几乎可以忽略),预计到2023年左右将实现平价,这将促进海上风电装机增长。“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19%。考虑到2021年抢装的影响,2022年海上风电装机基数较低,以2022年的7GW基数计算,2022-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到42%。(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风电行业:IRR提升的关键在于成本降低,而风机的大型化是主要的降本途径

降本的主要手段是风机的大型化。

风机在整个项目中的成本占比超过40%,因此风机成本的降低至关重要。风机的原材料成本占比高达90%,虽然设计上的轻量化可以实现一定的降本,但整体幅度有限。目前风机价格的下降主要受到价格战的影响,预计长期来看这种情况不可持续。风机的大型化趋势正在加快,这有助于摊薄单位材料的使用量,为风机成本的长期降低提供了可持续的途径。

预计在2022年下半年,陆上风机的大型化将明显加速;海上风机目前招标项目较少,暂不作预测。

在2018年至2021年间,单机容量从2.1MW稳定增加至2.9MW,每年递增约0.2MW。根据2021年下半年的招标情况,单机容量基本在4-5MW,因此按照一年交付周期推算,预计2022年下半年单机容量将达到4.5MW,显示出明显的加速趋势。

核心竞争在于产能布局:陆上风电依赖500公里的运输半径寻求最佳布局,而海上风电则考验码头资源的获取能力

产能布局是竞争的核心。

塔筒与风机配套,一般由主机厂根据风机机型和地形进行设计,而塔筒企业主要负责生产制造,因此塔筒的生产较为标准化。在成本方面,直接材料(占比80%以上)、人工(5%)和制造费用(5%)的差异不大。但由于塔筒重量较重,运输半径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塔筒的竞争核心在于产能布局,通过合理布局来摊薄运输成本,从而在盈利方面形成差距。目前,单吨塔筒的盈利最好在1000元左右,而较差则在500元左右。

陆上风电:500公里的运输半径需要寻找最佳布局点,这本质上是综合能力的考核。

海上风电:核心在于码头资源的获取能力。

天顺和大金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而天能和泰胜则采取全国布局。

头部企业的产能布局策略有所不同,天顺和大金主要在东部沿海建立大型基地,以便于出口和海上风电布局,而天能和泰胜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小基地布局。天顺在陆上风电领域是领先者,大金则在海上风电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截至2021年底,天顺风能的产能约为94万吨(全部为陆上),大金的产能约为84万吨(陆上40万吨,海上44万吨),天能的产能约为59万吨(陆上31万吨,海上28万吨),泰胜的产能约为53万吨(陆上33万吨,海上20万吨),海力风电的产能约为47万吨(大部分为海上)。

未来几年的主要关注点在于海上产能布局,核心是争夺码头资源。

到2025年,增量主要来自海上风电。

根据我们对塔筒市场规模的预测,2021-2025年全球陆上风电塔筒需求预计从579万吨增长到631万吨,海上风电塔筒需求预计从410万吨增长到887万吨。未来的竞争重点在于海上风电的布局。

海上布局的核心是争夺码头资源。

海上塔筒和桩基与陆上的没有太大区别,因此技术壁垒较低。竞争的关键在于拥有自有港口和码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从海力风电的招股

书中可以看到,海上风电的运输成本高于陆上风电。特别是桩基由于重量大,运输成本相对更高。从海力风电的自有码头来看,其运输成本明显低于从其他地区运输的成本。海力风电在如东拥有自有码头,通过自有码头运输比从其他地区运输便宜一半以上。从运费占比来看,2018-2019年,由于从如东到盐城的运输较多,运费较高,占到价格的4-5%。而2020-2021年,海力风电大部分桩基通过自有码头运输,运费占比降至2%。以单吨运费计算,18、19年的数据表明,自有码头运输每台风机的运输成本可节省约4万元,按600吨计算,单吨节省至少600元(塔筒单吨净利润一般在800-1000元之间)。

自有码头资源具有稀缺性。

主要表现为港口建设由政府规划,并且功能划分明确。每年新增的万吨级泊位数量仅为几十个(其中10万吨级以上的每年新增约20个)。企业需要获得港口岸线使用权证,并经过交通部审核,才能进行码头建设。一般情况下,从规划到建成码头需要1-2年的时间。例如,大金重工的蓬莱专用码头建设计划早在2017年政府工作总结中有所提及(可能2017年之前已获得岸线使用权证),并于2018年开始建设,2019年完成并开放了一个码头泊位。

目前,自有码头的企业有大金重工、海力风电和泰胜风能,从泊位数量和质量上看,大金重工的优势最为明显。

1)大金重工:蓬莱码头水深10米至17米,是国内优质的深水码头,并配备了起重能力达1000吨的龙门吊。截至2021年底,大金共有3个泊位,其中10万吨级对外开放的专用泊位2个,3.5万吨级对外开放的专用凹槽泊位1个,预计2022年可新增2个10万吨级泊位,总数将达到5个;2)海力风电:截至2021年底,拥有一个5万吨级泊位,位于江苏如东小洋口;预计2022年将在通州湾建设1个2万吨级泊位和1个5000吨级泊位,总数将增加至3个;3)泰胜风能:蓝岛码头,岸线长度为490米,泊位数量暂时未知;4)天能重工:与政府合作,租用政府的码头。

自有码头企业的运输成本明显优势

自有码头的大金重工和泰胜风能的单吨运费在200-300元之间,而主要竞争对手的运费则高出100-200元。

在四大龙头企业中,天顺的出口业务最多,其次为大金和泰胜,而天能重工尚无出口业务。根据单吨运费(包括陆上、海上和出口),大金和泰胜的单吨运费较低,约为200-300元。这主要依赖于其自有码头的优势。而天顺由于出口量大,主要依赖太仓工厂进行出口,单吨运费比前两者高出约200元。预计随着天顺在2022年底建立的海工基地(包括码头)投入使用,单吨运费有望下降至少100元,从而提高单吨盈利。

格局:龙头企业扩产加速,市场竞争格局优化

过去塔筒生产领域的格局较为分散,这主要由于风电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以及塔筒的运输半径限制,导致头部企业扩产的动力不足。从2021年开始,风电行业的成长属性逐渐显现,四大龙头企业的扩产趋势也愈加明显。从全球市场份额来看,CR4(四大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从2020年的20%提升至2023年的40%。

具体而言,21-23年间,天顺的成长路径涵盖了陆上和海上风电,而大金则专注于海上风电。

天顺在全球陆上市场的份额预计将从12%提升至20%,海上风电方面,天顺计划建设60万吨产能,假设2022年底全部投产,则2023年海上市占率将提升至12%。大金在全球海上市场的份额预计从2021-2022年的8%提升至28%(塔筒扩产迅速,目前已公告项目总计80万吨,公司预计将继续规划产能以维持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