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依旧在扩张它的商业版图。
在如今这个消费逐渐冷却的时代,屈臣氏仍然在坚持开设新店,试图巩固市场份额。对于屈臣氏而言,无论顾客需要什么,最重要的是他们想卖给顾客什么。
2020年,零售行业的诸多巨头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实体店铺的经营压力更是沉重。曾有百年历史、门店遍布全球的英国妆品牌博姿(Boots),也在疫情的冲击下宣布关闭48家门店,约4000名员工面临裁员。而就在同一时期,北京的万宁连锁也面临着大规模撤店,商品几乎全线甩卖,连打印机、保险柜等办公设施也被标上了“出售”的标签。
与这些零售巨头的倒下不同,屈臣氏却依旧在开设新店。2019年,屈臣氏的门店数量已经突破了3900家,平均每一天便开设一间新店,这种开店速度让许多同行望尘莫及。
尽管屈臣氏的门店数量在持续增加,但其单店的营收却在逐年下降,且在消费者心中的存在感也日渐稀薄。曾经的排队结账盛况早已不再,而对于许多追物体验的年轻消费者来说,屈臣氏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
屈臣氏的推销,人人都能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
在众多原因中,屈臣氏的“夺命推销”无疑是让顾客反感的最直接原因。每当你走进屈臣氏,购物体验常常从你跨进店门的那一刻就开始变得充满压力。
假设你只是简单地想在屈臣氏买一支口红,补个妆,走进店内后,你会发现自己几乎没有办法静下心来挑选。因为每当你在某个商品区停下,导购就会迅速迎上来,开始推销各式各样的商品。
“今天这款粉底和隔离做活动,买两件八折,三件七折哦,试试吗?”导购会一边说着,迅速拿出试用装往你的手背上涂抹。即使你已经明确表示不需要,她依旧热情不减,开始推销其他商品。
“这款洗发水套装原价488元,现在只要250元!今天面膜买一送一,特别适合油性皮肤哦!”不管你是否愿意,她们总能找到新的产品向你推荐,步步紧逼。
等你终于走到收银台,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时,迎接你的是店员问道:“办个会员卡吧?办卡优惠马上就有。”
这时,你的脑袋可能已经被这些销售话术轰炸得昏昏欲睡。你以为自己只买了一支口红,结果却多买了一堆其他日用品,而且价格比电商便宜10块的事实,往往让你产生深深的失落感。
这不仅仅是推销,更像是一种精神折磨。
屈臣氏的导购们:在推销背后,有着更多的不情愿
尤其是对于那些导购来说,卖卡几乎是每天的必修课。根据内部透露的情况,屈臣氏的店员,每天必须完成一定的卡片销售任务,任务量的差异也取决于他们的职位。如果你只是个收银员,可能需要每天卖出三到五张卡。
更让人心寒的是,屈臣氏的会员卡并不如宣传中那样优惠。每消费十元,积一积分,积累足够的积分才能换取一些微不足道的折扣。换句话说,要想通过积分抵扣卡费,你需要再花费数千元,才能真正享受到所谓的优惠。
更有甚者,屈臣氏的员工不仅要卖卡,还要推销自家品牌的商品,完成各种销售指标。员工的收入大多取决于销量,而屈臣氏的自有品牌产品往往没有多少顾客真正青睐,导致导购们不得不费尽心思推销那些平庸的商品,却难以获得相应的提成。
为了盈利,屈臣氏几乎不惜一切
屈臣氏的推销行为,也不仅仅是针对顾客,甚至对入驻的品牌商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屈臣氏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要求第三方品牌的产品在销售额中占一定比例,如果不满足这一比例,品牌将面临被下架的风险。这让很多品牌方和销售人员感到十分不满,甚至有离职员工表示,做屈臣氏的员工,比做顾客还要辛苦。
屈臣氏的目标明确——通过自有品牌赚取更高的毛利。据悉,屈臣氏的自有品牌贡献了超过60%的毛利,远超其他品牌产品的销售。
而屈臣氏的“”式销售策略,已让许多入驻品牌感到失望。屈臣氏对品牌商的费用要求包括入场费、促销费、条码费等,几乎让这些品牌赚不到什么钱。如今,屈臣氏的门店虽然遍布全国,但它的生存模式已经引起了不少品牌商的不满。
屈臣氏的未来:能否适应年轻化的消费趋势?
屈臣氏自1989年进入市场以来,凭借着完善的产品线和亲民的价格,曾是年轻人最爱的购物去处。随着消费趋势的变化,屈臣氏逐渐出许多问题。无论是老化的店面设计,还是对新生代需求的未能及时响应,都让屈臣氏在年轻人中的形象逐渐黯淡。
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屈臣氏开始通过与二次元文化的合作、推出虚拟代言人等方式试图吸引年轻用户的注意。屈臣氏也在其APP上推出了AR试妆、皮肤测试、免费化妆等一系列新服务,希望能通过数字化体验提升顾客的购买欲望。
屈臣氏是否能够成功复兴,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在这场与年轻消费的争夺战中,屈臣氏究竟能否找回曾经的辉煌,仍然充满了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