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该说些什么呢?不如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小时候我普通话就算得上班里名列前茅。我记得在小学二年级时,参加过一次普通话竞赛(那是写答卷,不是口试),我获得了全年级第一,得了99分。除了那些生僻的字,其他常见字的普通话发音我基本没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能够流利地说普通话。就像你可能记得一大堆英语单词,却并不意味着能自如地用英语交流。事实上,虽然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普通话,但周围的日常生活语言仍然是广东话。
直到我离开广东,去了武汉上大学,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普通话的不足。记得刚进大学时,周围的环境几乎全是普通话交流,那时候我才发现自己说话有些磕巴,很多想说的话得先用广东话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翻译”成普通话。有时候跟寝室的室友争论,发现自己普通话不流畅、反应不够快速,真是吃亏了。
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我可没有傻到去专门补习普通话。我只是通过不断的日常实践――不光是上课和朗读课文,而是把普通话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购物、吃饭,到和朋友吵架谈心,久而久之,我的普通话水平自然提高了。大概过了两三个学期,我发现自己已经可以不再经过翻译的过程,直接用普通话表达自己了。到了大三、大四,我已经能够用流利的普通话与人沟通了。
这种“免翻译”式的普通话能力,实际上是我逐渐培养出来的后天技能。第一份工作时,我有一个香港老板,普通话真的是一塌糊涂。如果他时使用普通话,会议的效率将大大降低。我主动提出做他的粤语/普通话同声传译。我坐在他旁边,他说粤语,我几乎不加延迟地把内容转述成普通话。大家能听粤语的就听粤语,能听普通话的就听普通话。那段时间的工作体验,我自己觉得干得相当不错,也为自己能做到这点感到自豪。
在当今的,讲好普通话无疑是有优势的。至少与北方的朋友交流时,会让彼此的距离更近一些。在我所在的行业,我也交到了很多用普通话交流的朋友,甚至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如果我的普通话不够好,或许就没有这些机会了。(不过遗憾的是,我到现在都没交过一个说普通话的女朋友。)
当我开始拍摄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原本觉得很标准的普通话,似乎与全国范围内的“标准普通话”还有差距。这时,我开始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一些发音错误,甚至还关闭了拼音输入法中的模糊音选项,自己更准确地记住每个字的发音。
大家现在看到的YYP普通话,虽然作为一个广东人来说已经算不错了,但仍然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我来说,讲好普通话一直是一个挑战。
这也是我想说的一个点:对于我们这些地道的广东人,想要讲好普通话,真的是不容易。尤其是在像新车评这样需要一边开车一边表达的情况下,更加困难。毕竟,粤语和普通话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它们不仅发音不同,语法结构也有所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广东人说“我先走”,可能会说成“我走先”,这就是粤语的语法习惯。
说到语言的难度,虽然粤语是我的母语,我还是觉得它比普通话更难。粤语有八个声调,而普通话只有五个。虽然粤语和普通话各有一些彼此没有的音,但粤语的发音体系更加复杂多样。基于我目前对这两种语言的掌握,粤语有时在描述某些特定情境时,比普通话更为精确、形象。而且,粤语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语言,它保留了许多古代的字词用法。例如,“是”在粤语中读作“系”,“吃”则是“食”。用粤语朗诵古诗词时,音韵的协调性和美感也更为突出。
我说这些并不是出于偏爱我的母语,事实上,我对许多其他语言也很感兴趣。例如,我非常喜欢听闽南语,觉得它既豪爽又充满人情味。闽南语的歌曲歌词也特别有韵味。而东北话虽然有些俚语我听不懂,但这只会让我更想了解这门语言。我也对上海话很感兴趣,上海是最具现代感的城市,而上海人即便是在工作场合,也时常用上海话,听到时我总是会忍不住竖起耳朵去听,看看自己能理解多少。
我认为普通话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不仅是我们日常沟通的工具,也为我带来了许多机会和精神上的满足。
我一直很钦佩那些能说多种语言的人。记得大学时,我有一个海南的室友,他能讲海南话、客家话、广东话,普通话也说得比我好。看到他跟广东老乡们聊得比我还熟,我真的很羡慕。有一次,在欧洲遇到一个来自西雅特公关部的女孩,她大约二十岁左右,能讲五种语言,而且还在学习第六种,我当时真是惊艳了。
这些语言经历的感受,都让我想起了我的前任老板。她是北方人,不懂粤语。有一次,在深圳的办公室,我们广东籍员工说粤语时,其他一些北方同事抱怨自己被“排斥”了。我的老板当时很有智慧地说了一句话,意思是:语言的目的是沟通,每个人都有用自己最自在的方式表达,只要信息能准确传递,沟通就是成功的。她这番话让我深感触动。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阿棠的粤语试驾。我要强调的是,这仅仅是一次尝试,并不意味着我们未来会长期推出粤语车评。阿棠的MINI和即将发布的另一个,都是为了测试观众的反应,根据大家的反馈,我们会决定是否继续做类似的内容。
粤语车评的出现,实际上也是回应了一部分观众的建议。此前,有些网友对阿棠的普通话提出过批评,于是我们决定让他做粤语车评,看看这个新尝试能带来什么样的反馈。
如果网络能够支持多语种、多声道切换,或许就能解决不同语言观众的需求。届时,我们或许可以邀请全国各地的朋友一起帮我们制作不同语种版本的车评……毕竟,技术是无止境的,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