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在他少年时期曾赴扬州任职,这段经历中,他与那里的风尘女子有过一段颇为人称道的往事。杜牧在那时写下了许多与风花雪月相关的诗篇,而《赠别二首》便是他为某位歌女所作的告别诗。
《赠别二首·其一》这首诗,通过极具想象力的笔触,描述了女子摇曳生姿的美丽,充分展现了她在杜牧眼中的倾国倾城之貌。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夸奖了女子的风姿,称她为扬州街头最为出众的。
杜牧出身于唐代的名门望族,既具俊朗外表,又才情出众。当他在扬州为官时,年仅三十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诗中的女子与他大概是仅限于短暂的邂逅和相识,但“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诗中展现的情感,透过文字传递出的那份动人心弦的情感才最为关键。
《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在形式上充满了创新,杜牧通过生动的描写勾画出了那位女子的美丽,她的身姿轻盈,仿佛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豆蔻花。诗中的“娉娉袅袅”一词,常用于形容荷花在风中轻轻摆动的姿态,而“袅袅”则意味着轻柔的美感。这里,杜牧将这一词汇运用在女子身上,营造出一种、柔美的形象。对于那位十三岁的歌女,杜牧将她比作“豆蔻花”,暗示她尚处于少女的年纪,象征着纯洁无瑕。
当杜牧提到“春风十里扬州路”时,他不仅仅是在赞美扬州街头的繁华,更是在借用扬州风情的繁华街道与街头女子的风姿进行对比。他对比了十里长街上的其他歌女,宣称没有一个人能与眼前的这位女子相媲美。杜牧在诗中其实在为这位歌女做“广告”,通过强调扬州街头的女子纷繁复杂,他硬生生地把这位歌女捧上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为了增加说服力,他进一步表示,自己见过所有扬州街头的歌女,无论她们多么美丽,卷起珠帘的一瞬间,依然无法与她相媲美。
这首诗中的“春风十里不如你”,如今已成为了现代人用来赞子美貌的句式,但我们若从杜牧原诗的背景来看,这样的夸赞就显得略微不妥了。毕竟,杜牧所称赞的女子不过是风尘歌女,虽然这句话表面上看似无比甜美,但若仔细品味,其内涵却显得有些暧昧。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样的词句来夸赞女子的美丽,未必是最佳选择,除非是在的情感互动中,才更为合适。
《赠别二首·其二》——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中的情感表达更加复杂,杜牧在诗中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情感状态:“多情却似总无情”这一句,常常被解读为,杜牧的感情深沉、丰富,然而此刻他却难以表达出来,外表看起来似乎无动于衷。但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我认为,杜牧真正想表达的是,他在风花雪月的生活中早已成性,以至于如今想要表露心意时,反而显得有些无情。“多情”的名号已被他过去的行为消磨殆尽,以至于他不得不以“无情”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接下来的“唯觉樽前笑不成”,更是将离别的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杜牧用这句话来告诉女子,即使他内心有所留恋,但面对离别的现实,他却只能表现出一份沉重的心情,而无法微笑送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诗中的另一层隐喻。蜡烛象征着坚韧与悲伤,它没有情感却因为有火心而不舍离别,代替杜牧的眼泪天明。这一形象的描写,不仅充满诗意,更隐含了杜牧内心的情感冲突与无奈。
通过这首诗,杜牧不仅描绘了离别时的痛苦和无奈,还揭示了他与女子关系的复杂性。尽管他表面上展现了“多情”的一面,但事实上,他与这位女子的关系,似乎更多是出于一种逢场作戏的无奈。她的指责、杜牧的无奈、还有离别酒中的苦涩,都让这段情感变得更加难以捉摸。
《赠别二首》这两首诗,表现出了杜牧与这位歌女之间的情感纠葛,虽然他们的关系并不复杂,但杜牧在诗中赋予了它更多的情感层次和文学价值。最终,尽管杜牧并没有娶她为妻,但他通过诗歌留存了这段短暂的相识。而这两首诗,也成为了传世佳作,至今依然让人品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