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校园文化中,校训往往凝聚着一所学校的精神和教育理念。许多学校的校训中都会出现一个字,而这个字的出现频率极高,那就是“笃”字。
无论是“笃学”,还是“笃行”,“笃志”,甚至是“笃定”或“笃行不倦”,这个字几乎贯穿了各大中小学的教育理念。比如暨南大学的校训是“忠信笃敬”;江南大学的校训则是“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则是“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笃”在当代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想要深入理解“笃”字的含义,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要从它的字形和字义出发,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一、探寻“笃”字的真正含义
“笃”字属于形声字,构成上由“竹”和“马”两个部分组成。要理解“笃”,我们需要从“竹”和“马”两个字的自然特性入手。
“竹”字代表着坚韧、挺拔,它没有分枝,一节一节地向上生长,象征着坚定和不屈不挠。而“马”字则代表着奔腾和向前的力量,马行如风,象征着坚实的步伐与前行的力量。
“笃”字结合了这两者的特质——“马行如竹”,意味着一种稳定而坚定的行动,就像竹子一样扎根大地,稳步向上,步伐有力而稳健。“笃”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坚定、专注和踏实的力量。
理解“笃”的本质,可以从“专心、坚固、踏实”来总结。它代表着一种坚持不懈、踏实有序的态度,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的其他方方面面,都要求保持这种专注和坚韧的态度。
二、从《说文解字》看“笃”的解释
《说文解字》对“笃”字的解释较为简单,认为“笃”是“马行顿迟”的意思,描述的是马行缓慢且沉稳的状态。这个解释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笃”字的特征,但也给人一种过于狭窄的理解,容易让我们忽视了“笃”所包含的其他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在《礼记·中庸》中提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这里的“笃恭”并不是单纯的缓慢行动,而是指一种内心深处的诚恳和敬畏,表现出的是一种“忠诚”和“敬重”的精神。
而在《史记》中,“笃”字有时也用来形容病情的严重程度,如“刘病日笃”,这并不意味着笃只是一种缓慢的过程,它还可以指代某种极度强烈、深刻的状态。
“笃”字的意义远不仅仅局限于动作的迟缓,它还表达了“忠厚、专一、坚定”的多层含义。
三、“笃”在成语中的多重应用
“笃”字在汉语成语中有着丰富的用法,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展现出不同的含义和价值。最常见的应用是表达专注和坚定。
例如,“力学笃行”意味着努力学习,并且切实地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这一成语出自宋代陆游的《陆伯政山堂稿序》,其原文为“伯政家世为儒,力学笃行,至老不少衰”。这句话表达了他一生学习的坚持和实践,体现了“笃”的核心含义:不懈努力,专注于学习和实践。
还有“深中笃行”一词,意指内心纯正、行为端正,充满了“笃”字的坚持与专注。在《明史·方孝孺传》中,也提到“力学笃行”的例子,强调了这种态度对个人一生的影响。
而在“笃志”相关的成语中,“笃志好学”或“笃学不倦”则强调了专心致志、勤奋好学的精神。这些成语不仅展示了“笃”字的精神内核,也传达了专注和坚守不变的价值观。
四、“笃”字的精神内涵
“笃”不仅仅是一种行动的状态,它还代表了一种内心的态度。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做事上,笃学、笃行、笃志的核心就是专心致志、坚定不移、脚踏实地。它是一种踏实的力量,一种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不退缩、始终如一的态度。
五、“笃”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教育价值和精神内涵。无论是在传统的经典文献中,还是在现代的校园校训中,笃学、笃行、笃志都成为了我们追求卓越、实现理想的重要指引。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当汲取“笃”字中的智慧,以坚定的步伐和专注的态度,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