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笔尖怎么换 老式钢笔怎么换笔尖

2024-11-1101:32:25综合资讯0

女儿送给我一支钢笔,外包装是黑色的礼盒,看上去典雅别致。打开盒子一看,钢笔的外形却显得有些独特。她怕我觉得不够珍贵,于是专门通过微信告诉我,这支钢笔是限量版,来自一个合作商的赠品,价值几百元。

一支钢笔竟然值几百元?我心里没太多反应,反正我也不常用钢笔,就把它放在了书柜里最显眼的地方,偶尔拿出来玩一玩。只是,放在那里闲置,多少有点浪费了它的价值。

这么多年,我几乎已经不再写字了,即便偶尔需要写点什么,钢笔也不再是首选。时,会议资料袋里总会附上一支一次性水笔,这些东西反倒比钢笔方便。如今,写字早已被电脑和手机替代,偶尔需要写几个字,中性笔既经济又好用。曾几何时,钢笔就像手机一样,几乎是随身必带的物品,现在,它已经被束之高阁,成了记忆中的旧物。

记得小时候,拥有一支钢笔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时尚、地位和知识。我们那一代人的学习生涯,起初是从铅笔开始,接着是圆珠笔,直到四五年级,老师才允许用钢笔。那时候,看到那些上衣口袋里插着钢笔的人,总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敬仰。他们不是老师,就是社会地位较高的。每次看到有人口袋里插着好几支钢笔,仿佛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尽管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被冠以“臭老九”的标签,但在普通百姓的眼中,文化人依然值得尊敬,哪怕那份敬意是默默无声的。

如果钢笔插得太多了,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形象。记得有段相声,姜昆或侯耀文曾说过:“上衣口袋里插一支钢笔的,是小学生;两支钢笔的,是中学生;三支的,是大学生。如果插四五支钢笔的呢?那就是修钢笔的!”台下顿时哄堂大笑。

这段话笑料十足,但却没有贬低修理钢笔这一职业的意思。正是因为有了大量使用钢笔的人,修钢笔的匠人也应运而生。修钢笔,这一技艺曾是那个时代的独特标志。

钢笔作为书写工具,最早出现在1809年的英国。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钢笔才在得到广泛应用,逐渐取代了流传千年的毛笔。那个时候,几乎所有有点文化的人,都喜欢在上衣口袋里插上一支钢笔,远远望去便能看出这人有几分学识,风度翩翩,令人羡慕。

我第一次学习写字的时候,曾经梦想着能够拥有一支钢笔,一支笔尖锋利、光亮的钢笔。小学时,刚开始使用铅笔,文具盒里少不了削铅笔的小刀和橡皮。到了三年级,我开始用圆珠笔,但由于家里穷,圆珠笔的笔套买不起,只能买笔芯,用硬纸筒将笔芯包裹起来。到了四年级,老师终于允许用钢笔了。那时,一支钢笔的价格大概是两块钱左右,但对我们农村家庭来说,这笔开销并不小。记得当时,一学期的学费才1.5元,很多同学的学费都交不齐。

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想要买一支钢笔,不得不靠自己动手挣钱。捉蜈蚣、捡橡子、割黄荆条、挖土茯苓,所有的小零活都能换成一些零钱,然后拿到街上的供销社去换文具,最终买到一支钢笔。

我的第一支钢笔是父亲的旧钢笔,那是七十年代的事。那时候,我家下放在随县三里岗的尚店,我在红军小学读书,父亲在红岩小学教书。那支旧钢笔是父亲给我的,型号是“英雄”,质量相当不错。那个年代,市面上的钢笔无论品牌如何,都有着相当高的质量,即便出了点小问题,也不会随便丢掉,而是带到修笔师傅那里修理好继续使用。有些人甚至会专门找修笔师傅,调整新钢笔的笔尖,以便书写更加流畅。

红军小学就在尚店街旁,而在街上,有一个修钢笔的师傅,大家都称他为刘师傅。

刘师傅大约四十多岁,身材高大魁梧,眼睛后总是带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看上去非常有学问。他是随县城关镇的下放户,与我们一样,他的家被下放到了均川七条,但他并没有在七条街上做生意,而是跑到尚店街上摆摊修钢笔。至于为什么不待在七条街,可能是因为那里的管理严格,他只能来这里做生意。

刘师傅的摊位就在街上一户人家门口,摆了一张六七十公分宽的小桌子,桌上放着一个玻璃小柜,柜里满是钢笔零件,笔尖、笔帽、吸水管等各式配件应有尽有。他总能凭借这些零件修好各种型号的钢笔。每天早上,他便来到这里摆摊,直到下午三四点才收摊。修钢笔的生意,主要是为学生服务,那时候的学生大多上半天课,下午是自由时间。直到我进入尚店中学的时候,刘师傅依然在那儿修理钢笔。

刘师傅的手上,似乎总带着些许墨渍,这应该是他长期从事修笔工作留下的痕迹。每次修理钢笔时,他都会仔细地观察手中的零件,用熟练的手法修复笔尖或更换损坏的部件。那时,来修钢笔的多数是我们这些学生,钢笔的小毛病常常是笔尖断了或者笔壳漏水。每次修理的费用也并不高,一般几分钱,多则一两角。

钢笔修理的难度最大的是修笔尖。新的钢笔如果笔尖不合适,容易出现笔尖分叉,导致写字时流畅度差,甚至纸。而刘师傅总能凭借一双巧手,轻轻或敲敲笔尖,就能将问题解决。即使笔尖有微小的瑕疵,他也能迅速判断出来。我们看着他修理,总觉得简单,但自己尝试时,稍一用力过度,就把笔尖弄坏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笔逐渐被更加精美、技术含量更高的包尖笔取代,价格也变得更贵。钢笔逐渐从日常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类型的中性笔和一次性笔。记得当时财务部门还要求使用碳素墨水钢笔签字,后来也逐渐放宽,不再强制使用钢笔。钢笔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修钢笔的摊位也越来越少,修笔匠的身影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虽然修钢笔的场景早已淡出我们的生活,但它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依然鲜明。在那个年代,修笔师傅的精湛技艺,成为了我们心中一段温暖且遥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