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的展览中,藏有一套清代改琦款《红楼梦》图册,成为了“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这一主题的线索之一。最近,“国博邀您云看展”系列推出了“走近红楼梦中人之‘正钗’”专题,展览中的人物或是捧书掩面,或是对镜整理妆容,演绎着《红楼梦》中的悲欢离合。
《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瑰宝,被誉为“宝鉴”。其中的“鉴”指的是古代用于盛水的大盆,因其形状与铜镜相似,后来“鉴”与“镜”逐渐通用,成为了文学和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书中对镜子的描写极为频繁,足足有60次之多,涵盖了从铜镜到玻璃镜,从日常梳妆镜到具有神奇功能的“宝镜”,这些镜子不仅是人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在情节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镜中的虚幻世界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为人物命运提供了暗示,也映了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轨迹。
梳妆之镜
《红楼梦》中最常见的镜子便是用于梳妆的镜子。麝月曾将一只文具镜匣拿来,让宝玉为她梳头;黛玉在写诗时,神思恍惚,走到镜台前揭开镜袱,发现自己脸上两腮泛红;湘云醉卧在芍丛中,丫鬟们捧着镜奁为她梳妆。这样的镜子,通常是清代民众常用的铜镜。使用时,镜子会放置在镜匣中,平时需罩上镜袱或镜套,以防止铜镜氧化,保持清晰照容。
更大的镜子则用于穿衣镜。在宝玉的房间里,便有一面镶嵌在雕空紫檀板中的穿衣镜。刘姥姥初次见到这面镜子时,颇为惊讶,甚至胡索打开了镜子的“西洋机括”。这种玻璃镜在明末清初时引入,随着西洋传教士的到来,玻璃制造工艺逐渐被本土工匠掌握,康熙皇帝还曾在宫中设立了第一个玻璃工厂,用以满足皇室需求。玻璃镜在《红楼梦》中的出现相对较少,大多数人物日常使用的仍然是铜镜。
神异之镜
在古籍中,神奇的铜镜常常具备某些超自然功能。《西京杂记》提到秦始皇拥有一面宝镜,能够照见的五脏六腑,洞悉病症,还能辨别忠奸;《古镜记》和《拾遗记》中也提到过具有类似功能的镜子,能够照见万物、驱邪避灾,甚至治病救人。镜子在一些仪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至今,许多农村的房屋仍会悬挂铜镜,以求避邪保平安。
这些关于镜子的故事和传说,正是传统镜文化的体现。镜子在历史上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既是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的象征,也是辟邪驱鬼、治病救人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巧妙地融入了这些镜文化的元素,通过镜子反映出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变迁,使得镜子成为整个故事情节的一部分,成为文学艺术的象征。
艺术之镜
《红楼梦》不仅将镜子的物理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还通过镜子折射虚像的特性,将其艺术化,成为情节发展的象征。镜子照出的虚像与现实中的人物、事件紧密相连,预示着人物的命运轨迹,揭示社会的纷繁复杂,呈现出历史的多重面貌。
《红楼梦》中的“宝鉴”便是如此。它一方面照出了前八十回中的荣华富贵、风花雪月,另一方面也映后四十回的世事无常、人间百态。在宝玉的房间里,他常常在那面大玻璃镜前沉思,梦现的甄宝玉,外貌、性格都与他自己相似,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这面镜子似乎在反宝玉的内心世界,模糊了虚与实的界限,令人难以辨别其中的真伪。《红楼梦》中“枉凝眉”一句便写道:“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镜中花、水中月,虚幻不实,正如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在太虚幻境的游历中便早已埋下了伏笔。
镜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红楼梦》中对镜子的细致描写,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曹雪芹如何娴熟地运用这一文化元素,还能领略到镜文化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映照了人物的命运,也折了深刻的社会现实与人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