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怎么装墨囊 一次性墨囊怎么吸墨水

2024-11-1201:02:59综合资讯0

这项发明并非派克公司原创,它的背后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实际上,按钮式上墨的发明要追溯到John T. Davison,他与合伙人Philip S. Walker一起创办了Walker & Davison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金笔及其笔尖,早在1910年便在州曼斯菲尔德开设了第一家钢笔制造工厂。尽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时间为1917年,但他们的发明却影响深远。

1905年,Davison的自动上墨钢笔获得了美国专利号787,152,标志着按钮式上墨系统的首次亮相。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设计略有不同,这款上墨系统通过按钮来控制上墨,但与后来的Duofold等钢笔上的设计并不相同。仔细查看Davison专利的图纸,可以发现按钮与压力弹片(图纸中的标号6和7)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固定结构,按钮只是依靠摩擦力在笔杆内部固定。

Davison的专利在七年后到期,派克公司迅速抓住机会,开始生产采用几乎相同设计的按钮上墨钢笔,其中包括了带有锥形尾盖的“安全”钢笔。这些钢笔的名字虽然含有“安全”二字,但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安全笔的定义,因为笔帽没有螺纹,容易脱落。

直到1916年,派克的工程师们才将这个按钮上墨系统进行改进,并结合了Jack-Knife安全笔的旋转笔帽和垫片式笔夹,推出了知名的Duofold钢笔的原型。这款钢笔被认为是按钮式上墨系统的代表之作,标志着派克在这一领域的技术领先。

1920年,派克又通过William E. Moore提出的专利,试图解决按钮弹片容易脱落的问题。Moore的设计在压力弹片的末端加装了一个小扣,使得按钮可以牢牢固定在笔杆内部,增加了装配的可靠性。这一设计并未在生产中广泛使用。

1924年,派克通过Oscar B. Hjorth的设计申请了新专利,专利号为1,486,246,进一步改进了按钮结构,使其更加坚固,并有效避免了按钮脱落的问题。该设计的核心在于,按钮被切割成纵向的4条筋,并内建了一个小搭扣,可以使按钮更加牢固地固定在笔杆内,这种设计在1920年就已开始投入使用,并一直延续到40年代。

进入30年代,派克的按钮上墨设计开始逐步演化,特别是在Kenneth S. Parker申请的专利中,按钮上墨系统的改进使得生产更加简便,并减少了成本。新设计的弹片与笔杆内部的金属片相连接,避免了过去复杂的螺纹装置。虽然这些设计上有了不少变化,但按钮上墨的核心结构依然得以保留。

1946年,派克推出了Parker VS,这款钢笔在按钮上墨系统上做出了更为彻底的革新,采用了由两件铝制部件组成的按钮结构。这一结构相比早期的金属部件更加简化,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尽管VS系列具有按钮上墨设计,它的市场反响并不理想,仅仅维持了两年的生产周期。

与此派克的竞争对手也没有闲着。按钮上墨的概念并非派克的专利,其他公司如Corona和Walker & Davison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按钮上墨设计。Corona在1925年推出的按钮上墨设计采用了旋钮而非传统的按钮,通过旋转旋钮驱动凸轮机制,进而压缩墨囊以便上墨。Corona的这一设计最初获得了专利,但很快就出现了改进版本,采用了更简单、成本更低的设计。

20世纪30到40年代,一些其他美国品牌如Arnold、Peerless和Wearever也推出了基于Davison系统的按钮式上墨钢笔。这些钢笔大多定位为低端产品,其按钮设计通过摩擦力固定在笔杆内,成本较为低廉。Wearever的Pacemaker钢笔便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具有一个简单的红色注塑按钮。

按钮上墨系统并非仅限于美国市场,欧洲的一些品牌也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例如,法国的Dominator和德国的Merlin就采用了类似派克的设计。意大利的Filcao公司在2005年推出的哥伦比亚钢笔也延续了这一设计,尽管它在按钮的固定方式上有所不同。

在德国,Soennecken公司也对按钮上墨系统进行了改进,推出了更为复杂的设计。Soennecken的Rheingold系列钢笔采用了带有按钮机构的气囊式上墨系统,使得按压按钮时不仅可以压缩墨囊,还能避免无意中施加压力。

尽管按钮上墨技术经历了不断的创新与改进,但它始终是一项复杂且精巧的机械设计,代表了20世纪初钢笔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按钮上墨系统虽然逐渐退出了主流市场,但它依然是许多经典钢笔的标志,成为钢笔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