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在挑战中成长,在不确定性中领航
在当今这个充满变动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领导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韧性领导力”这一概念便成为了时代的呼唤。企业如何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并壮大,已经成为领导者们的共识和责任。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家而言,韧性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当我们深究其内涵时,常常会发现人们对韧性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且许多企业缺乏能够切实指导韧性提升的具体方法。
《韧性》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书中的内容受到了长江商学院数千名在读学员的认可,而这些学员本身就是一群极具韧性的企业家。这足以证明,这本书的价值以及它对实践的影响力。
我十分欣喜地看到《韧性》这本书的出版,相信它能帮助每一位读者在充满挑战的时代里,成为一个更具韧性的领导者。希望你们能够在这本书的启发下,不仅自身成长,还能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迎接危机,在中找寻机遇,最终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复苏与腾飞。
1. 韧性——改变命运的关键
如果提到“韧性”这个词,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样的人或事?是那些总能从困境中爬起来,毫不气馁的人吗?韧性,是否是你渴望拥有的能力?
每个人的生命可以说有两次:一次是自然的出生,而第二次则是在你意识到人生无常的那一刻开始。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无常即恒常”时,幸福感的理解会变得更加深刻和真实。
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人面对重大压力、创伤、悲剧或威胁时,能够良好适应并迅速恢复的能力。韧性,不仅是面对挑战时的恢复力,更是一种突破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
对于这一点,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它将心理韧性形容为一个平衡板,右侧代表的是正向经历所带来的积极结果,左侧则是负面经历所引发的消极后果。要让平衡板朝向正面的方向,我们不仅要积累更多积极的经历,还可以通过调整支点的位置,提升自己面对逆境的能力。
支点的位置,受到每个人的基因、成长环境以及对世界的乐观或悲观的态度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学会如何将支点移向负面经历一端,从而能更好地控制困境对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成年人而言,由于长期的思维定式和习惯,改变支点的位置比儿童更具挑战性。韧性的提升需要持续的自我调整与练习,就像健身一样,需要长期的系统性规划和坚持。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应牢记“无常即恒常”,以平和的心态,借助科学的方式,逐步突破自我,实现一个又一个小小的胜利,最终积累成巨大的心智力量。
2. 韧性认知:从小胜开始
心理韧性不仅帮助我们应对危机,更是推动终身成长的动力源泉。它并非盲目的苦行,而是激发更多积极的体验,创造出丰盈的人生。
每个人的心理韧性都受到基因、成长经历、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幸运的是,在科学的框架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断精进自己,促进心智成熟,并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和激励他人。
提升韧性并非单纯地养成某些习惯,而是要通过系统性的思维转变,改变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启动自己的“韧性飞轮”,通过日常的小胜积累,形成强大的韧性能力。
3. 持续小赢:微小的改变创造大不同
我们常常在生活和工作中追求那些“决定性时刻”——在小时候,我们喜欢写“最难忘的一件事”或者“人生中的第一次”等文章,这些题目往往强调某个关键时刻的重要性。而这种认知也深深影响了我们成年后的决策方式。
许多人在追求目标时,总觉得只有重大的行动和变革才能带来深刻的改变,企业也常常提倡“大力出奇迹”的成功案例。真实的情况往往与此相反。我们往往低估了那些微小改变所带来的潜力,忽视了每天的持续进步对整体目标达成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的特蕾莎·阿马比尔教授提出了“持续小赢”的概念,她认为,最能激发人们内在动力的是帮助他们获得每天的小进步,哪怕这些进步看似微不足道。她的研究表明,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的微小胜利,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目标,保持长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