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由来(歇后语的由来简短回答)

2024-11-1401:24:49综合资讯0

吕洞宾是古代神话中的一位著名人物,最广为人知的典故便是那个传世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这个故事的背后,蕴一段有关友情、忠诚与人性的传奇。

在成为仙人之前,吕洞宾曾是个书生。他有一位挚友,名叫苟杳,二人同乡。苟杳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困,只得依赖亲友度日,生活艰难。尽管如此,苟杳为人诚实谦和,品行端正,勤奋读书,深得吕洞宾的赏识。吕洞宾认为苟杳是一位有才之人,未来必有作为,于是邀请他来到自己家中寄住,期望他能专心读书,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有一天,一位名叫林的商人来到了吕府。林商人见到苟杳仪表堂堂,且勤奋好学,便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苟杳。吕洞宾听后十分高兴,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担心苟杳若成婚后,会因沉迷于夫妻之事而荒废学业,错失成就大业的机会,因此多次婉拒了林商人的提议。

当苟杳听说林家的不仅貌美,还远近闻名,心中难以自持,决定接受这门婚事。虽然婚姻是由吕洞宾作主,但他并非苟杳的父母,终究难以做出决定。最终,经过深思熟虑后,吕洞宾答应了这桩亲事,并提出一个特别的要求。他对苟杳说:“既然你心意已决,那么婚后必须让我先陪新娘子睡三晚,你觉得如何?”苟杳听后一脸疑惑,但无奈之下,最终还是答应了这个条件。

婚礼的当天,吕府一片喜气洋洋,吕洞宾忙前忙后,确保一切井井有条,生怕有哪一处不尽人意,影响面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苟杳却显得心情沉重,他深感自己的身份卑微,觉得没有脸面迎娶这位美丽的新娘,因此整日躲在一旁,不敢在人前露面。

婚礼结束后,夜晚来临,宾客们都已散去,苟杳心知肚明,自己答应过吕洞宾,不论如何,今夜都不能进入洞房。他便找了个地方独自饮酒发愁。与此吕洞宾进入了新房。房间内的微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温暖的红光,充满了浪漫的气息。新娘子坐在床边,头上戴着红盖头,心中虽然有些不安,但也默默等待着丈夫的到来。

直到午夜,吕洞宾仍未,他只是坐在桌旁,埋头读书。新娘见状,心中颇为不满,最终胡乱地穿着衣服躺下睡觉。当清晨来临时,丈夫依旧不在,她发现吕洞宾已经悄然离开。接下来的两天里,丈夫依旧像消失了似的,她满心疑惑,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因而独自一人伤心流泪。

在苟杳的内心深处,似乎也有着无法释怀的情感负担,三天来,他一直在自责。当他终于走进洞房时,看到新娘独自一人伤心落泪,便低声问道:“妻子,三天以来,为什么我每天夜里回到,却不见你愿意与我同床?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让你生气了吗?”

听到这一问,新娘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错,而是误解了丈夫的用意。此时她终于明白,吕洞宾当初提出的条件不过是为了激励苟杳专心于学业,而非因他娶亲而沉迷于。苟杳也恍然大悟,开怀大笑,心中充满了对吕洞宾的感激与敬意。林则默默地立下誓言,若日后有机会,定当报答吕洞宾的恩情。

婚后,苟杳果真没有忘记吕洞宾的良苦用心,他日复一日地更加努力读书,终于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被任命为官。时光荏苒,转眼八年过去。那年夏天,吕府突遭大火,家产瞬间化为灰烬。吕洞宾夫妇只得迁居到破旧的茅屋中,生活愈发贫困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吕洞宾决定去找苟杳寻求帮助。由于一路上缺少干粮,经过长途跋涉,他终于到达了苟杳的府邸。苟杳对吕洞宾的到来表示同情,将他安置在家中,并为他提供食宿。吕洞宾却渐渐感到疑惑,他来此并非仅仅是为了求得栖身之地,而是希望苟杳能在他困窘时伸出援手,毕竟当初他也曾为苟杳提供过帮助。几个月过去,苟杳始终未曾提及援助的事情,吕洞宾的心中充满了失望。

他感叹道:“金兰之谊,终究抵不过人情世故。人情冷暖,变幻无常,世事如纸薄,难以捉摸。”心情郁闷的他决定不再停留,匆匆离开。

返回家乡时,吕洞宾却大吃一惊。他看到家中竟然新盖了一座大瓦房,而原本破旧的茅草屋已不复存在。更令他的是,门前竟贴上了白纸,家里似乎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吕洞宾心中一急,连忙赶回家中,结果看到妻子正在哭泣,屋内停着一口棺材。

他茫然问道:“妻子为何哭泣?我不是好好回来了么?”妻子见到他,之余才勉强认出他来。原来,在吕洞宾离开后,一些神秘人物帮他盖起了新房,而随后的几天,又有人抬来了一口棺材,宣称吕洞宾在苟杳家中病故,妻子悲痛欲绝,痛哭不已。

吕洞宾终于明白,这一切都是苟杳精心安排的复仇之计。他愤然拿起一把斧头,劈开了棺材,里面赫然是满满一箱金银财宝,外加一封信。信中写道:“苟杳并非负心人,我为你修房盖屋,回报当年吕兄恩情。而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吕洞宾大笑不已,心中感慨万千:“贤弟,你这番苦心,倒让我受益匪浅。”从此以后,吕洞宾与苟杳之间的友情更加深厚,二家的关系也愈加亲密。

这便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