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手机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手机品牌和型号的不断推陈出新,它们不仅仅代表着科技的进步,还成了一些人展示自己消费水平的工具。甚至有一些人拍照时特意保留手机的品牌和型号水印,仿佛这样就能显示出自己的“高端”品味。而事实上,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手机所代表的“身份”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消费等级的标志。
手机型号背后的字母后缀,似乎在潜移默化中为消费者划分了不同的等级。很多人可能并不完全理解这些后缀的真正含义,有时这些字母的选择就像是商家给产品加上的标签,赋予它们一种高端或低端的象征。
例如,“Pro”这个后缀,常常让人联想到“专业”,在很多消费者眼中,它代表着更高的配置和性能,似乎是顶级版本的代名词。实际上,“Pro”最早出现在2014年11月19日,魅族发布的MX4 Pro手机上。那时候,这款手机配备了2K分辨率的显示屏,采用了先进的20nm工艺处理器,还增加了前置指纹识别技术,算得上是当时非常前卫的配置。但即便如此,如果Pro出现在一款已经经历过几轮更新的产品上,那它的含义就不再那么“高大上”了。就像科技产品一样,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过去的“顶配”很快就会被新一代的产品所替代,所有型号的生命周期都差不多。
“Max”这个后缀,也有着类似的作用。它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产品的“最大值”,更多的是对手机尺寸的极限追求。大家不难想象,早期大屏手机刚推出时,许多人都忍不住惊叹它们的“大”——那时手机的屏幕甚至大得让人怀疑,真的能放进裤兜里吗?它们的尺寸往往超出了一只手能操作的范围,使用起来既不方便,也未必美观。尽管如此,Max系列的手机依然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Max”这个后缀的首次亮相,可以追溯到2013年10月15日,HTC发布的One Max。与基础版HTC One相比,One Max的屏幕从4.7英寸增大到了5.9英寸,这种“拉满”的设计在当时无疑吸引了大量眼球,成为大屏手机的代表之一。
接下来,像“S”这样简短的后缀,则通常代表着某款手机的“加强版”。它可以是性能上的增强,比如更大的内存、更高的处理速度,也可能是拍照等实用功能的升级。S系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8年6月9日,苹果发布的iPhone 3GS。与普通版的iPhone 3G相比,3GS在性能上做了明显提升,处理速度更快,操作更流畅。不同于“Max”那种单纯的尺寸增大,S更多的是在硬件和系统上做实质性加强。
还有一些像“T”这种后缀,它通常代表着厂商的某种“进化”或者“提升”,但通常不如S那么常见且具备明确的指向性。T系列手机最早出现在2016年11月30日,一加发布的一加3T上。这款手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半代的提升,例如增大了电池容量,提升了处理器的速度,整体性能得到了有效增强。
“SE”作为“Special Edition”的缩写,通常代表着“特别版”。苹果首次使用这一后缀是在2016年3月21日发布的iPhone SE上。iPhone SE的外观几乎与iPhone 5s一致,但内里却搭载了与iPhone 6s相同的强大处理器。通过这种方式,苹果为消费者提供了一款外形复古、性能强劲的中端手机。此后,其他厂商也纷纷跟随苹果的步伐推出了“SE”版本,虽然大多只是把旧机型的硬件稍作升级,但它们仍然具备着一定的市场吸引力。
至于“Plus”这个后缀,常常用来表示比基础款更大尺寸的版本,但它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事实上,Plus更多的是对手机屏幕尺寸和电池容量的小幅度提升,而并非在技术上有质的飞跃。换句话说,Plus版更多是一种工业上的常规升级,功能上并没有太多创新。
结合这些字母后缀的含义,可以大致将手机按配置和价格区分为几个档次。
低端机型:青春版、Lite、SE、A系列、e系列等
中端机型:Pro、Pro+、S系列
高端机型:Max、Plus、Ultra、T系列
顶级机型:X、Xs、Alpha、Zero、Mate系列
根据这些不同后缀的搭配,消费者可以大致判断出哪些手机具备较高性价比,哪些可能仅仅是厂商为了营销而加价的“噱头”。
我自己目前使用的是几年前购买的华为P30 Pro 512GB版本,记得当时月薪大约1万元,而这款手机的价格却接近7000元。虽然当时我也没有完全意识到这款手机的实际定位,可能算不上真正的“高端”机型,但在那个时候,它确实是我能承担的“中配系列”。直到现在,我还时不时会想,是不是当时为了追求“高配”而有些“冲动消费”,既然已经买了,我也只能努力多用几年,尽量让这笔投入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