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浏览头条时,看到余爱吾老师写了一首七绝,情感真挚,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读到最后一行,突然感觉有种莫名的触动,心中一阵悸动,不由自主地感叹,这真是一首好诗!
随后,我又想起,几天前曾看到一位诗词爱好者也写过一首与此类似题材的五绝,虽然立意不错,但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性上显然有所欠缺。不如将这两首诗拿出来对比一下,看看到底哪一首更有韵味、更动人。
首先是余爱吾老师的七绝:
接着是那位诗词爱好者的五绝:
这两首诗虽然题材相近,都涉及到母亲这个主题,且都带有浓重的个人情感,但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上却各有不同。
余爱吾老师的这首诗,写的是在一个雨天对母亲的思念。整首诗开头通过引言,巧妙地交代了写诗的背景,为后续情感的表达做了铺垫。第一句“窗外秋雨正绵绵”,通过描写外界景象带出诗人的内心情感,采用了传统的“起兴”手法,为后文的情感升华做好了准备。第二句则由景入情,“幼年往事到眼前”,写出了母亲与自己儿时生活的点点滴滴,情感渐渐由外部景物转向内心回忆。接下来的第三句点题:“痛忆先母劳作时”,情感的表达更为直接、深切。通过“痛忆”这一动词,诗人把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思念升华到了极致,而“先母劳作”则把母亲为家庭操劳的一生勾画出来。最后一句,“一身鹑衣湿又干”,是整首诗最为生动且感人的部分。诗人通过“鹑衣”这一破旧衣物的形象,展现母亲辛劳一生的艰辛;而“湿又干”这一描写,则既是对母亲艰苦生活的写照,也巧妙地传达了雨水与汗水交织在一起的无尽辛劳。这一句凝练却充满韵味,极为感人,几乎是整首诗的情感高峰。
整首诗的格律并不严格,基本没有特别讲究的对仗技巧,但它却通过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却通过一个个简单而生动的细节打动了读者,带来深刻的情感共鸣。
而那位诗词爱好者的五绝,题目为《五绝·遇老人候于小巷》,背景交代得也很简洁,写的是在夜晚看到小巷里一位老母亲在灯下等候,触动了他对自己母亲的回忆,主题依旧是母亲的深情厚爱。从情感上看,虽然也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无私等待和期盼,但在诗意和情感的深度上,略显平淡。与余爱吾老师的七绝相比,这首五绝显得有些拘谨。
这首诗严格遵循了格律的要求,整首诗结构工整,字句之间的平仄也经过精心安排,甚至末句还使用了“孤平拗救”的技巧,体现了作者对格律的严格遵守。正是由于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完美,诗人的表达显得有些生硬,情感的流动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例如,在描写母亲的情感时,虽然有所提及,但并没有像余爱吾老师的诗那样,通过具体的细节呈现出母亲的辛劳与牺牲,情感也没有那么真切和浓烈。
总体来看,余爱吾老师的这首七绝通过自然流畅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深刻展现了母爱的伟大,而那位诗人虽然在格律上做得很到位,但情感表达略显生硬,未能完全打动人心。可以说,前者在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呈现上更为出色。
两首诗风格各异,但从情感的真挚度、艺术的表现力以及细节的呈现上看,余爱吾老师的诗无疑更胜一筹。您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