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曾经被视为快餐的三大支柱,几乎了人们的日常餐饮市场。近年来,沙县小吃和兰州拉面逐步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频频出现在餐饮业的热议中;与之相对,黄焖鸡却似乎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里。曾经和黄焖鸡一起风靡一时的其他快餐品牌如今发展如何?黄焖鸡又为何未能延续曾经的辉煌?
沙县和拉面:走向多元化的转型
在餐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餐饮品牌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快速服务,逐渐探索更高品质和多元化的餐饮体验。兰州拉面便是其中的代表。伴随着粉面类产品的火爆,兰州拉面品牌如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等迅速占领了市场,从最初的街头小店,到如今的高端品牌,发展趋势明显。它们通过优化门店设计、提升选址品质,不仅在外观上做出了极大的升级,还通过丰富菜单、提高单品价格,将客单价从10元提升到了35元甚至更高,顺利完成了产品与品牌的“双升级”。
而沙县小吃则在加强品牌文化方面下足了功夫。近年来,沙县小吃的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得到了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与此沙县也在通过商标管理、开设旗舰店、打造IP等手段强化品牌形象,甚至通过创新型品牌如“沙百味”等,探索如何提升传统小吃的现代感和高级感。沙县的动作频频,目的是让这种本土风味的小吃焕发新生。
黄焖鸡:陷入转型困境
与沙县和兰州拉面相比,黄焖鸡的境遇却略显尴尬。回顾黄焖鸡的崛起,它是在2011年由济南商人杨晓路将传统鲁菜黄焖鸡改良为快餐形式后走红市场。杨晓路将自己儿子的名字命名为“杨铭宇黄焖鸡”,开设了第一家18平米的小店。由于经营简单,门槛低,生意火爆,黄焖鸡的品牌迅速扩张,吸引了大量加盟商进入市场,迅速席卷全国。到2015年左右,黄焖鸡的市场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全国各地的开店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甚至有媒体报道称,“2015年,苏州一天开出1.4家黄焖鸡店”。
黄焖鸡的这种急速扩张背后,也出了一系列问题。品牌在快速扩张过程中,许多加盟商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劣质”黄焖鸡。许多人对其口味产生了误解,甚至出现了加入不正宗配料的情况,这直接影响了复购率,导致消费者逐渐流失。
黄焖鸡的转型与困境
黄焖鸡的老板李靖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兴衰。在黑龙小镇上,李靖于2014年开始经营黄焖鸡。当时,由于小镇市场有限,每天的营业额大约在两三千元之间。尽管那几年黄焖鸡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但李靖也发现,许多其他黄焖鸡店由于过度依赖传统的夫妻店模式,导致了经营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也未能得到有效保证。
为了避免陷入同样的困境,李靖在2018年开始寻找转型机会。他通过市场调研发现,虽然外卖平台上黄焖鸡销量依然不低,但由于外卖店普遍忽视了菜品质量,出品常常不尽如人意。他决定将黄焖鸡进行升级,提升菜品的品质与消费者的用餐体验。
李靖的黄焖鸡升级计划包括了多个方面:一是升级肉质,采用新鲜肉类而非冷冻肉,确保口感;二是优化米饭,使用进口电饭煲配合优质米和矿泉水煮制;三是提升店铺装修,创造更加现代化的用餐环境;他还增加了黄焖鸡米饭、黄焖排骨、黄焖牛肉等品类,并推出了多种套餐,进一步提升了客单价。
尽管如此,李靖的黄焖鸡店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2023年,尽管他的店铺在哈尔滨的日营业额保持在六七千元左右,但李靖仍感到不满,计划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并考虑进军购物中心等更高流量的区域。
升级的难题:黄焖鸡困在“过去”
黄焖鸡的困境,实际上代表了许多单品类快餐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难题。首先是消费者对用餐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的消费者不仅要求菜品口感更好,甚至对米饭、菜肴的细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精细化和个性化成为新趋势。相比之下,黄焖鸡的产品单一且简单,无法满足顾客对多样化餐饮体验的需求。
传统夫妻店模式的弊端愈加明显。尽管黄焖鸡品牌扩张迅速,但由于大多数店面都是由个体加盟商经营,缺乏统一的管理和高效的运营模式,导致了菜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了材料浪费和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在供应链管理、设备更新和标准化操作方面,黄焖鸡远远落后于同行。
黄焖鸡在力建设上的不足也是其难以升级的重要原因。尽管加盟店数量庞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牌管理和创新支持,许多黄焖鸡店的经营依然处于“散漫”状态。相比之下,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等品牌早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结构,依靠强大的总部支持和地方的扶持,成功实现了品牌的升值和市场的拓展。
结语:黄焖鸡的未来
黄焖鸡是否还能重回巅峰?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品牌必须在多个层面进行彻底的变革。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顾客的用餐体验是重中之重。黄焖鸡需要在管理上进行优化,加强供应链管理,提升经营效率。只有增强力,打造统一标准的直营店,才能有效解决加盟模式带来的问题。
与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相比,黄焖鸡的转型之路显然更加艰难,但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时机和切实可行的升级路径,黄焖鸡仍然有机会迎来新一轮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