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参加了一个,主题是“内向的人需要改变自己吗?”主讲人是一位软件创业者,在行业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他身着黑色西装,头戴高筒帽,站在昏暗的大厅中。灯光幽暗的氛围下,似乎随时会有一场魔术表演,或者是火焰的戏码。
一开始,他便讲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他自己,还是大学时期的他。他说自己在自习室里暗恋一个女生。经过反复纠结和自我激励,他最终勇气写了一张纸条递给女生,上面写着:“你好,我是你后桌戴帽子的男生,能和你交个朋友吗?”
大概过了五分钟,女生走到他面前,轻声说:“我要走了,你要不要一起?”他愣了愣,随口答道:“你先走吧,我还有题目没做完。”台下哄堂大笑,他笑着清了清嗓子,接着问:“你们不觉得内向的人注定没人爱吗?”
接下来,他又分享了一个职场早期的故事。公司体检时,他得了一个小杯子用来验尿。他不太确定应该装多少,害羞的他也没敢去问工作人员,于是把杯子装得满满的。体检那天,走廊里挤满了人,他不敢让别人等,只能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医生是个大妈,看着他端着一大杯,好奇地问:“小伙子,你是来敬酒的吗?”
台下再次笑成一片。讲到这里,他笑着再次问:“你们不觉得内向的人总是被人笑话吗?”
大家笑了一阵,他又问道:“你们看得出来我是个内向的人吗?”全场摇头。随后,他郑重其事地说:“别看我现在站在台上侃侃而谈,其实我的内心在打鼓!”
他说自己在上学的十几年里,从未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更不用说表白什么的了。对他来说,内向成了他生活中的标签——“不主动、不合群、沉闷”。
他曾经为此感到焦虑,试图让自己变得外向,尤其是在这个“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时代,他担心自己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在他努力去改变自己时,却发现那些外向的人所做的事情,往往显得那么肤浅和做作,很多看似热闹的场面,反而让他觉得疲惫不堪。他意识到,如果内向让他错过了一些机会,那么,假装外向带来的则是彻底的失落与不快。
直到有一天,他才真正明白:内向并没有错,错的是没有真才实学。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过硬的能力。
他回顾这些年来的经历,才发现内向并不是缺点,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些看似不善言辞的日子,其实都在为自己积累能力、沉淀知识。直到有一天,他那位曾暗恋的女生告诉他:“我其实最喜欢像你这样的内向、认真的男生”;直到他在办公室默默编写了三个月的软件,被一家大公司以高价收购;直到他经过无数次调试,最终赢得了某项大奖;直到他自己创办的公司渐渐有了些小成就。
这一切让他明白,真正能决定你成功的,不是你外向的程度,而是你是否有过人的能力和实实在在的成果。
他继续说道,职场的竞争力不是靠你交际的天赋,而是你为公司带来了多少价值。诚然,外向的人往往更容易让人喜欢,他们总是活跃在聚光灯下,而坐在角落里安静的人常常被忽视。但如果你骨子里就是个内向的人,那就别去假装外向,因为那种违背自己性格的举动只会让你感到不自在,甚至精疲力尽。
与其强行融入人群,做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角色,不如接受自己内向的本性,默默积累实力,静静承受生活带来的挑战。当你成就了一番事业,别人便会对你说:“你哪里是内向,分明是内秀!”
他举了一个例子,强调内向和外向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性格,而在于内在的深度与能力。正如汪国真在《孤独》中所写:“太美丽的人,感情容易孤独;太优秀的人,心灵容易孤独。因为他们很难找到真正的知音。”就像太阳和月亮注定是孤独的,星星则总是闪烁喧闹。
他接着解释道,意志薄弱的人为了逃避孤独而四处寻求刺激,而有坚定意志的人则会在孤独中追求卓越与自我升华。无论起点如何,结局却截然不同——前者因孤独而堕落,后者却因孤独而蜕变。
内向的人更理性、更谨慎,他们不轻易把自己的心门打开。与其去追求虚浮的热闹,倒不如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向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花园,那里鲜花盛开,草木葱茏,但外人难以触及。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会走进来,偶尔光临,而那些肤浅的热情与虚伪的社交,早已被拒之门外。
他指出,很多所谓的外向者其实也并非天生外向,只是在熟悉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如鱼得水,举止自如。就像罗永浩,尽管在公众面前他看起来是个话痨,但他自己却说:“我其实很内向。”他甚至提到,参加超过五人的饭局让他不舒服,饭局后他需要独自待一天才能恢复。
他说,内向的人不应该自己去迎合别人,不必在乎外界的眼光,也无需强行改变自己来适应世界的标准。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以此为依托,去拒绝那些无聊的社交;要让自己变得更有趣,吸引那些真正懂你的人。
至于那些总爱评头论足、看不懂内心世界的人,你不必理会他们的轻视与嘲讽。因为他们的情商和眼界根本不足以理解内向的真正含义。
内向的人最理想的生活态度,是在风大的时候坚定自己的立场;风小的时候,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批评你,有人羡慕你,但更多时候,你只需坚持做自己,不必为他人的评论所动摇。